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抽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列对应的表格内。
1.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这场导致中国走进屈辱历史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2.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3.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A.通商口岸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 “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5.首先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美《望厦条约》 B.《北京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6.刚刚热播的历史大剧《台湾•1895》,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让观众倍感荒唐的原因是( )
A.圆明园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烧毁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败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 D.李鸿章没有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7.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8.下列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正确的时间顺序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定都天京 ③永安建制 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⑤天京变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③②⑤④
9.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出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它”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天演论》
10.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李鸿章曾上书给皇帝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下列以“自强”口号创办的企业不包括(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
1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近代史上,一些进步的中国人提出下列口号或主张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变法维新 ②自强、求富 ③民主、科学 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13.在和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是( )
A.赔款 B.割地 C.开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华开设工厂
14.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阐发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1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面首先践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地点 D.参加者
17.初三(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小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8.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19.1901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上年事变”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西方列强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进程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民族解放历程
21.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武昌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2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变迁,教育领先。中国近代化教育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3.此次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牺牲了众多革命骨干成员,但扩大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影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此次起义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州起义
24.“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的“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没有推翻清政府
25.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6.黄岩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元朝政府发现并在地图上标注该岛。南京国民政府将其命名为斯卡巴罗礁;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命名为民主礁。这一年是公元( )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7年
27.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28.胡适是中国提倡白话文运动的“第一人”,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被誉为“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声”,该文章是( )
A.《敬告青年》 B.《文学革命论》 C.《文学改良刍议》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9.陈独秀曾说:“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礼俗都是残民害理的妖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 )
A.抨击了旧道德和旧文化 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C.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 D.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0.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判断并回答问题: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讲话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①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
②同盟会的成立,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新的阶段。 ( )
③三民主义指“民主”“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
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
⑤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
(2)孙中山与康有为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但他们都失败,说明什么?
32.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针对这个问题,某班同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下面请你跟着他们一起来研究下面一些问题:
(1)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完成下表: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请列举1839年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至少两位)
(3)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会一再失败?请至少原因。
(4)如图,为了改变中国落后和挨打的局面,中国的先进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依据下列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5)结合上述图文材料,谈谈这些运动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1月,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四 1915年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
——以上材料摘编自纪录片《复兴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最早是在什么事件后产生的?在“自强”“求富”的主张下,洋务派分别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请各举一例。
(2)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中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举一个戊戌变法期间开办的“新式学堂”。
(3)材料三中“它”指是哪一事件?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说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此事之后,以“帝制自为者”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四中,这“一本杂志”上哪一文章的发表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青年》的创刊人认定什么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归纳出四次探索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共同作用。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列对应的表格内。
1、A
【解析】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CD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前,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 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选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