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16、《猫》
【文学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生字词语】
逗(dòu):1、停留:~留。~号。2、引,惹弄:~哏。~引。~人。~笑儿。
缕(lǚ):1、线:千丝万~。不绝如~。2、泛指线状物。
倚(yǐ):1、靠着,~靠。~赖。~傍。~托。~重。2、仗恃:~势。~恃。~仗。3、偏,歪:不偏不~。4、随着,和着:“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
妄(wàng):1、胡乱,荒诞不合理:轻举~动。胆大~为。~自尊大。~图。狂~。~想。2、非分的,不实的:姑~听之。~自菲薄。~作主张。
消耗(xiāo hào):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
忧郁(yōu yù):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懒惰(lǎn duò):1、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2、不勤快
怂恿(sǒng yǒng);从旁劝说鼓动。
安详(ān xiáng):形容词。指从容不迫;稳重。有安静祥和之意。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
乞丐(qǐ gài):1、乞求;请求。2、专靠要饭要钱过活的人。
预警(yù jǐng):事先发出警报。
怅然(chàng rán):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蜷伏(quán fú):指躯体伏卧;引申为屈服﹐驯服。
叮嘱(dīng zhǔ):叮咛,再三嘱咐。
惩戒(chéng jiè):1、惩罚以示警戒。2、以前失为戒
悲楚(bēi chǔ):指内心十分悲痛;悲哀痛苦。
断语(duàn yǔ):作结论的话;断定的话。
冤枉(yuān wàng):1、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2、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3、不值得;吃亏。
虐待(nüè dài):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
芙蓉鸟(fú róng niǎo)
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注:
易错读音:
逗(dòu) 倚(yǐ) 妄(wàng) 耗(hào) 懒惰(lǎnduò) 乞丐(gài)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叮嘱(zhǔ) 冤枉(yuānwang) 虐待(nüè) 畏惧(jù) 惩戒(chéng) 怂恿(sǒng yǒng)
易错书写:
消耗 懒惰 怅然 蜷伏 冤枉 虐待 预警 惩戒
【内容理解】
1、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5、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那只猫当初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6、“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7、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9、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10、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1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12、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很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
17、《动物笑谈》
【文学常识】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谛。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世家》等。
【生字词语】
敛(liǎn):1、收拢,聚集:~钱。~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容。~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聚~。2、征收:横征暴~。3、收束,约束:~迹。~手(a、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b、拱手,表示恭敬)。~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抑。~步。
哺乳(bǔ rǔ):用母乳喂养。
羞怯(xiū qiè):害羞或胆怯。
写照(xiě zhào):1、画人的肖像。2、描写刻画
匍匐(pú fú):指爬行或爬。
原委(yuán wěi):事情的始末。
鹦鹉(yīng wǔ):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温驯(wēn xùn):温和驯顺。
禁锢(jìn gù):1束缚;强力限制。2 关押;监禁。
滑翔(huá xiáng):指物体不依靠动力,只利用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
余晖(yú huī):1、傍晚的阳光。2、充足的光辉。3、比喻天子恩泽。
俯冲(fǔ chōng):指以很大的角度高速向下冲。
柠檬(níng méng):常绿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质厚,花单生,外面粉红色,里面白色。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形,两端尖,果肉味极酸,可制饮料,果皮黄色,可提取柠檬油。
怪诞不经(guài dàn bù jīng):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褒义)
注:
易错读音:
敛(liǎn) 嗔怪(chēn) 羞怯(qiè) 匍匐(púfú) 余晖(huī) 怪诞不经(dàn)
神采奕奕(yì) 嗔怪(chēn) 蹒跚(pán shān)
易错书写:
敛 羞怯 温驯 禁锢 余晖 柠檬 怪诞不经 神采奕奕
【内容理解】
1、划分文章段落结构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总括自己时常被人当疯子。第二部分(2-9):研究水鸭子。第三部分(10-19):研究大鹦鹉。
2、课文写了与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哪三件趣事?
唤回迷路的可可;可可咬掉父亲的扣子排成排;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到树上。
3、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文语言诙谐,充满情趣,有力地体现了题目《动物笑谈》中的“笑”字,请举例赏析。
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疯,你怎样理解“我”的疯?
“我”专注于动物行为的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我”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其实“我”的疯正好体现了“我”对动物研究的疯狂、执著与忘我的精神。
…………
18、《狼》
【文学常识】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2、《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文白対译】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词汇积累】
1、重点实词
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困窘,十分为难。)
弛担持刀(解除,这里指放下。)
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
屠暴起(突然。)
狼亦黠矣(狡猾。)
顷刻(一会儿。)
止增笑耳(罢了。)
2、一词多义
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意 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
其 积薪其中(结构助词“的”,指麦场)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之 久之(无义,语气助词) 亦毙之(代词,指它)
前 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乃 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投以骨(把)
以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
3、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4、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地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5、有关“狼”的成语
狼吞虎咽 声名狼藉 鬼哭狼嚎 豺狼当道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狼狈不堪 狼奔豕突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内容理解】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3、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除了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黠”,表现在: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除此之外,还有“贪”和“凶”,表现在: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4、屠户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