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暑假预习三升四语文暑假专项培优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
一、概括主要内容
写人记事: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写景状物: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
二、把握文章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具体是作者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抒发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赞美品质、告诉道理、抒发情感。
1.写人记事类的一般是在赞美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借事喻理;
2.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秀丽迷人,表达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
3.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4.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词句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和深层。
1.表面意义:字面含义、在文中指什么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词句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四、分析句段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主题,深化主题;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句子作用除了要回答结构作用,还要从内容上进行解释,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 充说明。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扩充关键字
例: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如梦初醒”中的“如”是像的意思,“梦”是做梦的意思,“初”是开始,“醒”是头脑由迷糊而清楚,那么这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像是刚从做梦中醒过来
2.代入法
例: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归。
读上下文,就不难解释这两个词语了。“望而却步”说的是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石阶,让人望了不敢向前了;“半途而归”说的是因为山高石阶多,有人走到一半就停步不再向前了
3.近(反)义词代换法
例: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微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文中需要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找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羞涩”的近义词既是不大方
4.语境分析法
例:A、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B、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意的现象,同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A句中“死”是生物失去生命的意思,跟“活”相对;B句中“死”是不可更改的意思
七、写作顺序与记叙顺序
写作顺序和记叙(叙事)顺序并不等同。写作顺序是指文章的结构安排,即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记叙顺序是指作者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前后次序,只针对记事类的文章。
(一)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2.地点变换的顺序。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3.事情发展的顺序,其实就是记叙顺序中的“顺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这种方法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总述与分述的顺序。一般有三种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二)记叙顺序
叙述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1.顺叙(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判定时要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好处: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2.倒叙
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好处:(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情感;(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有波澜。
3.插叙
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中心事件叙述中断的部分基本是插叙内容。
好处:(1)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2)结构上:承接、照应......内容;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好处:(1)内容上:补充……情节(内容)。(2)结构上: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人物形象。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注意:如果题目问某段的作用或是否能删除某段时,要先识别此段落是否有倒叙或插叙的内容。
八、标题相关考点
(一)分析标题的作用
【设问形式】
①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②分析标题的妙处。③文章为什么以××为题?
【答题格式】①结构作用+②内容作用+③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角度 | 作用 |
内容 |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点明记叙对象或人物等。 |
结构 | 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感情线索。 |
主旨 | 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题;寄托……感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
手法 |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 |
效果 |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
【设问形式】
①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②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③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答题格式】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②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①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整体分析题目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给文章加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九、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应全段主要内容文中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2.合并归纳法。一个段落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3.取主舍次法。取主要内容,舍次要内容。
4.提问整理法。一个段落有作者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阅读时,要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说明的主要问题,把它们整理成段意。
十、描写方法及作用
1.细节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XX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并反应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作用:
①本身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
②对人物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
③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对主题的作用: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样的环境......(结合语段,具体分析涉及到的作用)
十一、分析人物形象
1.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字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某人有什么特点。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特点,概括出某种人物的品质。
3.某人的做法你认同吗。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xx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十二、谈体会、启示、见解等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 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1.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
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十三、方法总结
第一、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案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目标性。
第二、读文时,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三、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第四、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①吃过午饭,我蹲在树旁看着一队蚂蚁爬上爬下。突然,一个问号在脑海里闪过: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它可是有六条腿的哟。
②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便嚷嚷开了。
③有的说:“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呗。”
④有的说:“才不是呢。应该是按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
⑤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⑥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嚷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这句语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zhàn)上墨水,然后把它故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我们面面相觑(qù),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
⑦“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地大叫。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终于发现了几个模糊的小红点。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镜片下,那些小红印“品”字形排列着。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⑧这,就是蚂蚁走路的奥秘。
1.给短文起个恰当的题目,你想到的是:______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 )
(2)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
3.仔细读第6自然段,先找出说明我们观察得非常认真的句子,用“ ”画出来,再找出说明我们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的句子,用“~~”画出来。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对于蚂蚁怎样走路的问题,开始时同学们有的认为_______;有的认为____________;后来才知道“蚂蚁走路的奥秘”是________。
5.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我”和同学们是怎样发现蚂蚁走路的奥秘的?_______
…………
参考答案
1.蚂蚁走路的奥秘 2.议论纷纷 面面相觑 3.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
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 4.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 是按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 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5.“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最后我们用放大镜发现了蚂蚁的脚印。
【解析】1.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记叙了“我”与同学们为“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这个问题而争论起来,后来我们经过观察,发现了蚂蚁走路的秘密。故可以用“走路的秘密”等为标题。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