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暑假预习三升四语文暑假专项培优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考点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文言文解词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三、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四、文言文断句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五、文言文内容理解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六、文言文感悟、评价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小古文《守株待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的停顿节奏是正确的。
B.“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跑”。
C.故事中的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是他得到了一只死兔子。
D.《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2.《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 )
A.做事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前后矛盾。
C.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坏事。
D.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
3.《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选自( )
A.《韩非子》 B.《战国策》 C.《史记》 D.《论语》
4.下列加点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田中有株。(株:树桩)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跑)
C.因释其耒而守株。(因:因为) D.冀复得兔。(冀:希望)
5.下列句子停顿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宋人/有耕者。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下列四处画“ ”的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处是(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第1处 B.第二处 C.第三处 D.第四处
7.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以堙于/东海。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原因) B.以堙于东海(填塞)
C.炎帝之少女(小女儿) D.溺而不返(溺水,淹没)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女娃在东海游玩,忘记了回家。
C.常衔西山之木石。
译文:它经常用喙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D.以堙于东海。
译文:用来填塞到东海里。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根据句子意思,下面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11.“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 )
A.行走 B.跑 C.离开
12.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农夫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农夫不耕田,变成了一个懒汉。
C.农夫捡到一只兔子就不再耕田,希望天天都能捡到兔子。
13.“守株待兔”是一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像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写两个:_____、______。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4.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 __________________ (2)溺而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 (4)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神话塑造了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18.有些人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③河、渭:即黄河,渭水。
④大泽:大湖。⑤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⑥邓林:桃林。
19.写出字词的含义。 逐走:______________。 杖:______________。
2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行走) B.未至(到) C.饮于河、渭(黄河) D.弃其杖(丢弃)
21.“未至,道渴而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起因 | ______ |
经过 | ______ |
结果 | ______ |
23.对于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
24.夸父和精卫有什么共同点?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
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的行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可取。
B.《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不了解。
C.《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D.夸父逐日以失败告终,这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无法征服的。
阅读回答各小题。
樱桃
群儿游园中。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儿采数枚,与弟妹分食之。核小浆多,其味极甜。
26.“与弟妹分食之”中“食“的意思是 。
A.食物
B.接受
C.吃
D.日食
27.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樱桃味道的语句。
28.想象“樱桃已熟,形圆而色红”的画面,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下来。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息:停止。④至:到达。
29.读古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中道而眠:________________
(2)龟已先至: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古文的意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龟兔竞走》写的是乌龟和兔子一起散步的故事。( )
(2)《龟兔竞走》告诉我们没有好好睡觉,就没有体力赢得比赛,所以我们要早睡早起。( )
(3)《龟兔竞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中描写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乌龟。( )
31.《龟兔竟走》中,兔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
32.读了《龟兔竞走》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33.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34.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
35.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36.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阅读。
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①。群儿谋②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③浮出。
【注释】①穴:洞。②谋:商议。③遂:于是,就。
3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____________
(2)穴深,不能得。 ____________
38.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9.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错误。农夫被宋国人笑话是因为农夫侥幸得到一只撞到树而死的兔子,就认为还会有兔子撞树而死。这种寄希望于侥幸,想不劳而获的思想愚蠢可笑。
故选C。
2. A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守株待兔》主要讲述的一个种田的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自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的到来,最后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