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义(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6日
资源编号 99960

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义(全国通用)

2025-05-16 小升初 0 51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5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义

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

备注:以六年级的课文为主

【六上】《文言文二则》

一、课题解读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二、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伯牙鼓琴》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理解: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句意: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弹得真美啊!好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理解:“善哉乎鼓琴”是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摔坏所弹之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这句话通过描写伯牙悲壮又感人的行为,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用“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以为:认为。 足:值得。 复:再次。

句意: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1.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理解: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句意: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2.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理解:这句话总结全文,指出从事每一种职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做事要多问行家,以免出错。

三、问题探究

《伯牙鼓琴》

1.想象一下,伯牙弹奏的乐曲中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又会怎样称赞呢?

答:伯牙在弹奏时可能还会想到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

2.这篇文章表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示例: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课文结尾处的“破琴绝弦”意味着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破琴绝弦”意味着伯牙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弹琴,他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要彻底放弃弹琴。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因为他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和精神上得不到回应的孤独寂寞,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以“破琴绝弦”的方式表达对锺子期的尊重和怀念。

《书戴嵩画牛》

1.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由此可见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牧童知道牛在相斗的时候尾巴是缩进两条大腿中间的,而不是像画上画的那样着尾巴,牧童认为戴嵩画错了。

3.想一想,牧童为什么能一眼看出戴嵩画的牛是错误的?

牧童整天放牧,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牛、羊等动物,对牛的习性非常熟悉,所以一看到戴嵩画的牛,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

4.牧童的“笑”和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

牧童“笑”是因为看到画中的斗牛违背了生活实际,表现了小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天性。

处士“笑”是对牧童观点的认可,其中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5.听了牧童的话,处士“笑而然之”,发挥想象,想一想处士会说些什么。

妙哉!

6.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事实,强调了艺术家应该细心观察,多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四、主题概括。

《伯牙鼓琴》本文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的动人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听出琴声中蕴含的志向,锤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感悟: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存留。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荡气回肠,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

《书戴嵩画牛》本文通过讲述牧童大胆指出唐代画家戴嵩《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要尊重常识和经验,多向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感悟:戴嵩画牛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应该虚心学习。

【六下】《文言文二则》

一、课题解读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二、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学弈》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两句话是一问一答,前一句是问,意思是: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自己做了回答:我可以说完全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不步专心致志地学罢了。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2.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4.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三、问题探究

《学弈》

1.两个学生分别是怎样学习下棋的?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用恰当的成语评价弈秋的两个学生。

前一个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后一个人: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一人学习专心致志,另一人学习三心二意,两人在学习态度上有很大差别。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小升初 专题22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讲义(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9960.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