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统编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朝大运河至今发挥着作用。大运河共分为四段,其中A段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有史学家写道:“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这说明该制度( )
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B.促进了教育选拔公平
C.丰富了考试内容 D.提高了官员素质
3.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太宗为实现这一治国理念,采取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 B.力倡节俭 C.精简机构 D.重视科举
4.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
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以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激化了国内矛盾,激发了农民起义
C.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5.下列图片共同反映出唐朝( )
图1 唐人打马球图 图2 唐代妇女骑射图 图3 唐代歌舞宴乐图
A.奢靡的风气盛行 B.自然经济的发展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据史料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行业),四面立邸(货栈),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店肆(店铺)如东市……浮寄流寓(流动人口),不可胜计”。这可以说明唐朝( )
A.坊市设置普遍存在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7.根据下表内容可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皇帝 | 措施 | 盛世局面 |
唐太宗 | 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 “贞观之治” |
唐玄宗 | 对税收、吏治、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创新 | “开元盛世” |
A.制度的创新发展 B.民族关系的交融
C.经济的高度繁荣 D.开放的社会风气
8.观察下图,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0.贞观21年,西北各少数民族修筑了一条通往长安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68个驿站,以供往来使者食宿和马匹,“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材料能直接反映( )
A.唐朝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没有矛盾
C.和亲政策增进我国各民族交往 D.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悉数归附
11.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一诗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史事与此诗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A.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取回鹘的马匹
C.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
D.南诏首领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
12.下面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朝开元通宝几乎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交流频繁
C.文明互不相通 D.铸币水平相当
13.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各国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是因为( )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②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③唐朝对外开放,其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
④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4.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刚经》。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又传入欧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A.使唐朝由盛转衰 B.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风气
C.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播 D.巩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5.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据此可知( )
A.中医是人类的文化瑰宝 B.孙思邈的医术价值千金
C.医学与儒学的关系密切 D.传统医学重视医德修养
16.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 )
A.强调“有教无类” B.提出复兴儒家思想
C.大力助推唐诗繁荣 D.提出掌握客观规律
17.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实行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继任者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北方的。请从下列选项中填写方框所缺的内容。( )
A.北汉 B.后梁 C.吴越 D.南平
18.武成王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文臣才能高于武将 B.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轻视军队建设和武备 D.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19.《宋史·职官志》记载:乾德元年(963年),太祖命文臣分赴诸道,总揽财赋,号曰某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此外还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宋太祖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解除地方高级将领的兵权 B.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C.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解决武将专权,社会动荡的顽疾
20.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政权 | 战 | 和 |
北宋与辽 | 960年—1005年,40余年 | 100多年 |
北宋与西夏 | 1038年—1044年,不到10年 | 100多年 |
A.各政权之间混战不断 B.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C.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21.宋和西夏在边界有政府设置的贸易市场,此外还有经双方认可的民间市场。以下是宋夏市场中西夏买卖的商品(部分),由此可见( )
卖出 | 皮毛制品、骆驼、牛羊、马、马鞍、玉石、琥珀等 |
买入 | 茶、粮食加工食品、丝织品、瓷器、漆器、图书、钱币、金银制品等 |
A.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B.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C.西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 D.贸易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22.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包括( )
A.匈奴 B.鲜卑 C.女真 D.氐
23.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1173年) ,金朝统治者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以选拔女真族子弟为官。“以策论进士取其国人,而用女真文字以为程文”。女真进士科的考生只要考一场,考题是策问,而且可以免 乡试、府试,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这一做法意在( )
A.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B.全面学习中原制度
C.巩固女真人的统治 D.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24.李治安先生在《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元朝( )
A.地方的管理体系异常混乱 B.传承创新了地方行政制度
C.杜绝了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5.下表为元朝在不同地区设置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 )
地区 | 机构 |
漠北地区 | 在漠北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 |
东北地区 | 元朝设置辽阳行省,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东南与高丽接壤 |
东南地区 | 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
西南地区 | 设置云南行省,行政官员由朝廷委派 |
西部地区 | 在吐蕃设置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三处宣慰司,由宣政院统辖 |
西北地区 | 设置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和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分治天山南北 |
A.实现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B.使得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C.有助于有效管理边疆地区 D.标志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
——《中国古代历史》
(1)材料一中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是什么?由此出现了哪些名臣?(列举一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6分)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该制度。这样的机构设置,既可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权的正常运转,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被削弱,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皇权。这一制度为以后的朝代所沿袭。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祈论》
(2)材料二中的图是唐代实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该制度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3)杜甫的诗描写了唐朝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什么?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4分)
材料四 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养,对于盛世有决定作用……历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盛世的出现,还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一般来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中国历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得以实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图 1 | 图1 ,犁铧呈三角形,尖锐锋利,入土时能轻松切开土壤。犁铧上方有犁壁,二者紧密相连。犁铧将土切开后,犁壁会把犁起的土块翻向一侧,实现翻土,同时在犁壁作用下,土块被破碎散开,达到碎土效果,使土壤疏松,利于农作物生长。 |
图2 | 图2唐招提寺由中国唐朝高僧鉴真主持建成,融合了中国唐朝和日本奈良时代的风格。 |
(1)请写出图1农具的名称及其发明后的作用。(4分)
(2)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在对外交往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3)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
2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国事强劲的时期,但是它却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昌盛时期。宋代朝廷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的层面和控制的力度,应该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内部分裂格局。北宋建国以后,决策集团对于自身的实力、面临的形势、潜在的对手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能以比较理智的态度,采取相对宽缓、平和的方式,化解了很多棘手的矛盾,相对平稳地实现了中央集权。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通济渠连接了洛阳与淮水,图中 A 段的位置正是从洛阳出发,向东南延伸至淮水附近,符合通济渠的位置,B项正确;永济渠是从涿郡(今北京)到洛阳以北,图中 A 段并非连接涿郡与洛阳以北的部分,排除A项;邗沟是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运河,位于图中淮水与长江之间的部分,与 A 段位置不符,排除C项;江南河是大运河中长江以南,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一段,明显与图中 A 段位置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