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清单
第三章《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统治
速记点1、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迁都: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速记点2、强化皇权
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为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2.具体措施:
(1)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材料研读:(P87)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参考答案】 (1)加强皇权:丞相权力较大,可能会对皇权形成制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将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避免相权对皇权的分割,所以废除丞相制度。 (2)历史教训:历史上丞相权力膨胀威胁皇权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汉朝的霍光、曹操等,朱元璋以此为鉴,认为丞相制度存在隐患。 (3)现实因素:明初丞相胡惟庸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威胁到了明朝统治,这成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直接导火索。 |
想一想:(P88)
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同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机构,但大学士权力较小,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相互牵制,都直属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速记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①对现实:禁锢了士人思想,缺乏对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中举者成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忠实奴仆,不利于选贤用能;②对后世: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速记点4、明朝的民族关系(新增)
1.与东北女真族关系: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袤土地,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2.与北方蒙古关系: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因这年是隆庆五年,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知识拓展】:《大明律》
《大明律》
朱元璋称吴王时,着手制订法律。朱元璋和臣属以唐朝法律为蓝本,逐条讨论,反复修改,1397年才正式颁行《大明律》。《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死,此外还有凌迟和充军等。《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谋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朽,宦官专权,厂卫横行,《大明律》备受破坏。 【解读】明朝设置《大明律》的目的: (1)维护统治秩序:通过明确规定各种犯罪行为及处罚,如对谋反、谋大逆等重罪的严惩,来威慑民众,防止叛乱等危害统治的行为,确保明朝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2)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具体准则,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活动等各方面,使人们知法守法,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3)强化皇权专制:利用法律手段打击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如设置“奸党”条,防止大臣结党营私,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
【名师点拨】
1.政治制度:易混淆三司和三省六部制,明朝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司法、军政,与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同。同时,要明确内阁是皇帝顾问机构,无决策权,不是法定中央机构,与宰相有本质区别。要明确锦衣卫等厂卫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负责监视臣民,不是正常的司法机构,其存在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造成了社会恐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朝的特殊形式,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僵化,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不能促进文化创新,与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差异。
3.明朝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但明朝强化皇权等措施也埋下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隐患,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清朝的统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速记点5、 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⑤统治者的支持。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材料研读(P92):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国家实力: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大规模航海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建造大型船只、筹备充足物资。 (2)造船技术:当时造船技术先进,能造出如宝船等大型坚固的海船,具备远航的硬件条件。 (3)航海技术:指南针等航海仪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使船队能准确导航、定位。 (4)政府支持:明成祖等统治者积极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 (5)航海经验:宋元以来航海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航海人员。 |
速记点6、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
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