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经济上:开始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单元框架
三、单元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3.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单元主题线索】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个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两个凡是”的方针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质: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会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补充: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如何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路线。
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
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改革开放取代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模式。
二、拨乱反正
1. 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3. 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4. 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思想上)
【易错易混】
1.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背景: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实施:①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基础—土地公有制,形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分配的自主权和土地的使用权,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改变。
5.影响: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3.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经营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6.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创新的表现)
1.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 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