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整本书阅读
《经典常谈》选择题专项训练
1.下面《经典常谈》相关内容的表述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B.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复杂。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孔子作的。
D.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著作中十分“畅销”且“长销”的一部,时至今日,该书也仍是此类著作中口碑甚佳、流传甚广的一部。
B.《经典常谈》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本书能够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书中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
D.《经典常谈》这本小书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3.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谈到,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B.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C.《周易》原只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周易》第二里面介绍了观象制器:观六十四卦演变制造了器物、制度、耒耜(lěi sì,即农具)、文字、日中为市等。
D.《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中国文字相传是伏羲创造的。
4.下列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是象形字,字形结构:上面是表示武器“戈”,下面是表示脚趾的“止”,它的含义是征伐示威,引申勇敢、英勇。
B.小语对古代的说客感兴趣,他可以选择阅读《〈战国策〉第八》这一篇。
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其中“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其中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5.小南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以下的归纳,其中表述有误是( )
A.本书概述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
C.书中《诗第十二》主要论述了从汉武帝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6.小罗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整理,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春秋》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书中刻画的烛之武、蹇叔、晋文公等人,形象鲜明。
B.《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C.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乐府成为《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D.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
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第六》中“三传”为《离骚》《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B.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修史的见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C.《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介绍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D.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
9.下列有关《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字和用字有六种条例,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刃”这个字是一个指事字。
B.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中庸》均出自《礼记》。
C.《史记》全书有五种体例,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以编年的方式记录各方面的人物。
D.“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有才能的人的统称。孔子是一个儒士,他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10.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经典常谈》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现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C.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D.《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部伟大的工具书。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这“六书”是由许慎创造。
11.下列对于《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创作的一本字书。他搜罗了九千多个汉字,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这本书是文字学的古典。
B.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
C.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拥护旧文化、旧制度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D.李白用诗来书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书写那个大时代。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用乐府的精神描写社会生活,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如“三吏”“三别”等。
1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小语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C.本书内容简洁精辟,且故作高深。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D.朱自清先生评价《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写作的一篇小说。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古代表示年龄有特定的称谓:“豆蔻”指十三四岁,“弱冠”指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垂髫”指老人。
D.《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14.小安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本书在讨论儒家经书时,摈除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典籍的形成。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以流利畅达的语言道来,引人入胜,拉近了经典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距离。
15.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经典常谈》时,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从《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读起。
B.《经典常谈》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C.《周易》原来只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后来变成了儒家的经典。
D.朱自清认为,“赋”讲究用韵,就它的全部发展来看,算是诗的一种。
16.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如果想了解“游说之士”这一群体,可以读《诸子第十》。
D.《经典常谈》是一本通俗化学术著作,具有口语和学术语言交织而成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7.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大学》《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
C.作者希望这本书给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D.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故作高深,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18.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本书内容简洁精辟,且故作高深。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D.本书主题是为了给希望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19.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开创了“断代述史”的形式,它们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20.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D.《经典常谈》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
B.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
C.《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D.《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小说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22.阅读了以上推荐的相关章节,你觉得下列关于民俗文化的论述不符合《经典常谈》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B.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C.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是伍子胥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
D.在人家的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
23.结合自己对名著的理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B.《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神。
C.《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D.《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尚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4.下列说法与《经典常谈》一书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这是专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
C.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D.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叙事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晓畅明白,易于接受。
25.下列有关《经典常谈》及其主要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从古典目录分类体系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加以介绍,勾勒了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B.《经典常谈》一书中提到孟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孟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经典常谈》第七篇主要讲朱熹之学,介绍了“四书”的形成与朱子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大学》 《春秋》 。
D.《经典常谈》中“诗”“文” 两篇因为书多,所以仅叙述源流,不做专书提要性的介绍。
E.《经典常谈》单篇内部、篇与篇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如“诸子”之后是“辞赋”,而作者又认为屈原“其实也是一‘子’, 也是一家之学”。
26.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春秋》《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把《说文解字》放在了首篇。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
27.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那些号令多称为“誓”和“诰”,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
B.《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记录了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事情,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
D.合纵派的代表是庞涓,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锥刺股”讲的是庞涓勤奋学习的故事。
28.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本书共十二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
C.《经典常谈》对知识的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D.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
29.下列对《经典常谈》一书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的文深幽精洁,最工游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他与韩愈并称“韩柳”。
B.李白变换五言诗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C.“赋、比、兴”是前人概括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D.不要把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
30.下面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31.关于《经典常谈》,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
B.“四书 ”原本并不在一起,《大学》《中庸》在《礼记》中,《论语》《孟子》是单行的。
C.《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才普遍。
D.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春秋》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征实作用,劝惩倒在其次。
3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首先需要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目录显示共十三篇,每一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
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去接触古书,见识经典。
C.小宁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D.小宁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诸子第十》。
33.下面对《经典常谈》这本书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诗经》,最初提倡用这四本书的是程颐、程颢。
C.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D.儒家所说的“礼”就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34.下面对名著《经典常谈》有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二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文字简练明晓,深入浅出,被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B.《<说文解字>第一》说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
C.《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D.春秋时通行赋诗;司马迁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司马迁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35.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是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作者格外重视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C.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可以读《周易第二》。
D.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的。
36.小仪选择性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章节并有了新理解,下列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是非常经典的文言文,应该属于“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子”部,可以选择去《文十三》一章进行深入阅读。
B.为了更好的对《<诗经>二首》中的主旨进行解读,你可以查阅《<诗经>第四》中关于“诗言志”的相关观点。
C.小仪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37.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3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B.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C.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D.《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39.下在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婴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40.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其名与字都是成年之后自己改过来的,名字里包含了对人格和个性的勉励。
B.朱自清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江苏、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这让作者对中学生的认知与兴趣有了更深的了解,为《经典常谈》一书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C.《经典常谈》由十三篇长短相仿的文章构成,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介绍作者认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古典书籍。
D.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
41.小冯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相关内容: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
D.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42.读《经典常谈》选段,据此概括《史记》与《汉书》的基本特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
A.《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B.《汉书》弘丽精整,多用排偶。
C.《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D.《史记》《汉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弘大,描写曲达。
43.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共13篇,其中没有提到的是( )
A.《辞赋》 B.《红楼梦》 C.《诗经》 D.《礼》
44.请根据《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第一》内容,选出下列书体出现的时代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草 ②小篆 ③ 章草 ④隶书 ⑤楷书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④③①⑤② D.②④③①⑤
45.下面是名著《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的片段,文中的“六书”是指( )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A.《诗》《书》《礼》《易》《春》《秋》
B.风、雅、颂、赋、比、兴
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甲骨文、篆书、行书、楷书、隶书、草书
46.小语同学读《经典常谈》时做了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47.阅读《经典常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地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未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根据上文内容,选出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兴”这种手法的一项(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C.式微式微,胡不归? D.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48.语文课上举行了“经典大讲堂”名著阅读分享活动,小深从《经典常谈》中选了四篇文章推荐给喜欢历史的小圳,其中不太适合的一项是( )
A.《诸子第十》 B.《<史记><汉书>第九》
C.《<战国策>第八》 D.《“春秋”三传第六》
49.下面的诗文都选自经典读物,根据《经典常谈》阅读积累,请在下表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尚书》第三 ②《诗经》第四 ③《战国策》第八 ④《辞赋》第十一
A.③ ① ② B.② ④ ③ C.② ③ ④ D.③ ④ ②
50.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秦以后书体演变并非越来越美观且越来越复杂。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可见其演变过程是有简化等多种情况的,并非单纯越来越复杂和美观,所以“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复杂”这一说法不正确。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
D.有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没有近代;故选 D 。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