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1)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2)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3、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1)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
(2)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
5.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多次声音。
7.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1)当声投射到距离声源有一段距离的大面积上时,声能的一部分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声能要反射回来,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和由反射回来的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
(2)当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能分辨出回声,当回声比原声晚不到0.1s,分辨不出回声,此时回声对原声起加强作用。
(3)回声测距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收到回声的时间t。
例如: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声音在海水的传播速度v,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收到回声的时间t,然后根据s=vt计算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路程包括往返,所以要乘以)。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定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又叫做音量。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小;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
(3)响度特点:响度大,听起来震耳欲聋,响度小,听起来轻声细语。
2、音调定义:物理学中用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1)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f表示,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3)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三、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1)影响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2)特点:通过其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第三节 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噪声的来源:包括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
3、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强弱: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强弱,用dB表示。
(2)噪声的危害: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生理效应:耳聋、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乃至死亡。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4、噪声的控制
(1)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声源处控制噪音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传播过程中阻隔噪音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用戴上耳塞–隔声。(噪声的接收处控制或减弱噪声)
第四节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超声波
(1)超声波的定义: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2)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3)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其应用有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和成像等。
2、次声波
(1)次声波的定义: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2)次声的特点:没有什么障碍物能阻挡它;传播过程中很难被介质吸收,能量损耗少。
3、次声的危害:
(1)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2)破坏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3)采取的措施: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4、次声的应用
(1)利用它的破坏性,如制成次声武器。
(2)制造次声驱蚊器,用于防止蚊虫叮咬。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 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
特别注意:(1)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2)读数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所示,甲读数为3.2cm,乙读数为3.18cm)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
二、时间及其测量
1、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1h=60min=3600s(1h=60min)。
2、时间测量读数时要注意分度值,按照时、分、秒顺序读数!(小圈一般表示分,大圈表示秒,大圈转一周,小圈转一格)(如图所示时间为4min7.5s)
第二节 速度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
2、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2)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1)应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单位是米(m),t单位是秒(s),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 (m/s);
(2)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3)应用: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火车完全在桥上所走路程=桥长-车长、火车过桥经过的路程=桥长+车长。
②出租车问题: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