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备考专项训练
专题11课外阅读(三)
备考策略
一、抓关键句,提炼文章观点的方法。
1.抓首句。抓住起概括作用的首句能更好地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三自然段的首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抓过渡句。过渡句能起到总结上文、提示下文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过渡句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第五自然段“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提出疑问,引出下文,由破坏资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过渡到对别的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说明,这正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
3.抓总结句。文章的总结句往往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珍珠鸟》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抓住总结句,我们就能提炼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二、抓关键句,理清观点达成的思路的方法。
1.抓关键句。抓住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语句、文段起始句、反复出现的语句,理清观点达成的思路。如《三黑和土地》中,“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句话是全诗的中心句,也统领了前八小节内容。“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这句话自然过渡到三黑的联想和想象,串起了后面的内容。
2.抓关键词。关键词包括:表示并列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不但”;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因而”等。抓住这些关键词,可以理清段落内部观点达成的思路。
三、借助描写感受艺术风格的方法。
1.借助虚实结合的描写。在学习描写艺术的文章时,可以借助虚实结合的描写感受艺术风格。如《月光曲》第9自然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实写,“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是虚写,借助虚实结合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由平静到激动的情感变化,也感受到《月光曲》从舒缓到激越的艺术风格。
2.借助动静结合的描写。在学习描写艺术的文章时,可以借助动静结合的描写感受艺术的高妙之处。如《京剧趣谈》中双方的对打,借助动静结合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舞台上激烈打斗中戛然而止的定格场面,能让我们更好地想象舞台表演情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剧动感十足、以虚显实的艺术风格。
四、借助其他相关资料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1.借助细节资料。文章中有一些细节,如果不查找资料,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如《少年闰土》中的“猹”“大祭祀”“潮汛”等,只有查找相关资料后,才能更容易理解;再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作者写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我们只有查找鲁迅的《自嘲》一诗(前者的出处)和《野草·题辞》(后者的出处)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诗句的含义。
2.借助相关评述。阅读文章时遇到一些不好理解的段落或文字,我们可以借助专家学者对作者或作品的评述来理解。如《好的故事》的课后阅读链接是冯雪峰和李何林对鲁迅的《野草》的相关评述,借助这两段文字,我们能较好地理解文章中难懂的部分。
专项训练
一、课外阅读。
①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②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的成绩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扬,偷问鲁迅怎么对。鲁迅说:“四眼狗。”不料此同学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的老师大怒,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鲁迅以书遮脸,憋不住笑出声来。
③鲁迅写信也十分有趣。一般情况下,收信人是教师,他在信的结尾就写“并请教安”: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1925年,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跟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1935年,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鲁迅回了一封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
④鲁迅不但跟熟人逗乐,还时常跟陌生人开玩笑。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鲁迅喜欢开着窗伏案写作,那时,经常有人溜到楼下墙角小便。鲁迅就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朝着人家屁股“嗖”的就是一下。人家摸着屁股,龇牙咧嘴四处张望,鲁迅却躲在屋内偷笑不已。
⑤还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1.选文围绕鲁迅的“_______”这一特点,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戏耍特务四件事。
2.鲁迅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怎样的?实际上鲁迅还是个什么样的人?
3.通过本学期学习,相信你对鲁迅有了很多了解,请用一两句话评价鲁迅。
二、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小巷里的面馆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旁边有一条小巷,巷子走到底是家小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我看到了人世沧桑。
②小面馆没有招牌。清晨,小巷里的人们尚未起身时,小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附近人家的窗台。人们似被香味唤醒,走进小店,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一上午的能量。
③小面馆人少时,便由老头儿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头儿来协调。每天上班族和学生们急着离开时,总会听见老头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那赶时赶刻的上班族,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满意的目光走出去,迎来忙碌的一天。
④每当有人夸赞时,老头儿可不会谦虚,总是热情地招呼,自豪地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擀的,至于卤子嘛,我听这老爷子说,有时是他到乡下河沟里钓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道:“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头儿摆了摆手,带着一脸憨憨的笑容说:“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⑤____________。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上一句“老爷子下的面”或是“小伙子下的面”。至于我,偏爱老头儿下的面,老头儿的面筋道,他儿子的面偏软,老头儿的面味轻,他儿子的面味偏重。有客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而老师傅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
⑥的确,儿子煮的面上会淋一勺虾油,而老头儿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头儿下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隙中“迸”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爷子身上的烟火气,也许就留在面条里了。
⑦终有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街面。临走时,老头儿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______。老头儿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1.第①自然段主要对“老头儿”进行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B.外貌、动作描写
C.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D.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第②自然段对“涌”“漫”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涌”“漫”直接写出了面馆排出的废水污染环境
B.“涌”“漫”具体表现了面馆排出的气味扰民,影响居民生活
C.“涌”“漫”用词不当,面香应该用“飘”才合理
D.“涌”“漫”用得生动,将面香当作水来写,写出面香浓郁、诱人
3.第⑤自然段,老头儿与他儿子所煮的面在口感上不同的是( )。
A.老头儿的面筋道、味轻,儿子的面偏软、味偏重
B.老头儿的面偏软、味偏重,儿子的面偏软、味轻
C.老头儿的面筋道、味偏重,儿子的面偏软、味轻
D.老头儿的面偏软、味轻,儿子的面筋道、味偏重
4.第⑤自然段开头横线上填写最合适的句子是( )。
A.老头儿的儿子也爱吃面 B.老头儿的儿子也爱喝酒
C.老头儿的儿子不会煮面 D.老头儿的儿子也是厨师
5.第⑤⑥自然段关于老头儿与他儿子所煮的面,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做的面像酒,宜趁热享用。
B.儿子做的面需要用虾油调味,提升香气。
C.老头儿只需要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调味就能带出面的鲜美。
D.老头儿做的面闻不到香气,但轻咬面条时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肉馅。
6.老头儿身上时时流露着人生的智慧,请阅读第④自然段概括老头儿的表现
(1)老头儿以拱手道歉的方式来协调面馆人多时的矛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下哪项适合补充到第⑦自然段的横线上,并说说理由。
A.淋上了虾油 B.两三根香菜 C.一条野生鱼
补充的内容为:( )(填序号),这样填写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故事阅读。
沉默的小号(节选)
音乐学院演出厅背后的树林是浓浓的黑暗。他无声无息地坐在黑暗中的长椅上。
乐队正在演奏。演出大厅在夜的天光下,更显出一番神圣与高贵。它像一座高高的城堡。它本身就是凝固了的音乐。
有一阵,他的灵魂从黑暗中起飞,回到了这座巨大而深邃的大厅里。
柔和的灯光照着舞台。紫红色的天鹅绒帷幕。黑色的演奏服里露出雪白的衬衫领子。观众的额头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发亮。音乐把他们带入天国,带入净土,也把他们带入幽静和欢闹。音乐是一种精灵。它在诱惑和启迪着人们的灵魂。在片刻之中,尘世消失了,一切丑恶和邪念皆遁去。剩下的只是一片干干净净的天真。
他演奏的是小号。
小号在暗色的背景下闪着古朴的亮光。小号的声音悠扬明亮,小号的声音单纯宁静。
他是乐团唯一的小号手。他的演奏是真正的,地道的。
他聆听着从那座“城堡”溢出的乐音:如潮,如云,如风,如雨,如秋之天空那般高远……
他追忆着从前。近来,他总是沉缅于这种追忆。
小号声从“城堡”中流入了夜空。
他不由得一阵神经质的颤抖。这个位置,本属于他。他感到愤怒,并有一种深刻的妒意。随即,便被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弄得心情一片悲凉。还有一丝纠缠不去的懊悔。
孩子寻过来了。
他看到了孩子。
孩子像盲人用脚尖试探路面一样慢慢地走过来。
“我并没有让你来找我。”
孩子尴尬地、畏畏缩缩地站在树下。
他站起来。他穿着一件过于宽松的风衣。
孩子的目光在夜色中黑亮黑亮地闪烁。
他走过来,拉起孩子的手,背对着演出厅,从黑暗走向黑暗……
——节选自曹文轩的《沉默的小号》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细读课文,理解“它”和“他”。“它像一座高高的城堡。”中的“它”指_______;“它在诱惑和启迪着人们的灵魂。”中的“它”指_______;“他无声无息地坐在黑暗中的长椅上。”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
(2)听着音乐,小号手的的内心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理清人物的内心变化。
______——______——失落——悲凉——______
3.“音乐把他们带入天国,带入净土,也把他们带入幽静和欢闹。”找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对反义词来描写音乐?请结合生活体验谈一谈。
反义词:( )——( )
4.阅读文章中划“___”的语句,再借助下面的资料进行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体会艺术之美。
资料: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四、小说赏读。
越胆小越害怕,越胆大越不怕
①雨来和铁头,每人怀里抱着一杆红缨枪,双手插在袖筒子里,不住地歪着脑袋听动静。风,就像是开玩笑,故意用冰凉的手,摸他两人的脖子,用牙咬他两人的脚趾头。
②忽然,有嚓啦嚓啦的脚步声。两人探出脑袋,见一个黑影从街里出来,走得挺快。雨来把红缨枪伸过去,低声喝道:“谁?站住!”
③“我!”
④听声音是武装班长申俊福。他来到窝棚跟前,弯下腰,睁大两眼,说:“是你们呀!这封鸡毛信谁送去?沿村往西,快传!”
⑤雨来( )过信,一( ),信封上插着根鸡毛。他把红缨枪( )给铁头,二句话没说,( )腿就向村西( )。旷野被寒冷的夜雾笼罩,四外一片漆黑。雨来在两棵大树旁边( )下来,辨别了一下方向,就离开大路,( )过一条不宽的水沟,( )过一丛矮树棵子,沿着小路走下去。
⑥旷野很静。只有偶然间,风吹着地里的干柴叶子,刷啦刷啦响。不知为什么,过去小朋友们谈的话,偏这时候在雨来的耳朵里响起来。铁头说,狼啊,都是黑夜里爬出窝,到野地里寻找可以捕捉的食物。铁头说,狼这种野兽专找单行人,你在路上走,它在背后跟着,你一回头,它就趁势咬住你的脖子,咬断气管,把你咬死。
⑦雨来想起这些关于狼的故事,就一边走着,不住地瞪大眼睛向四下里看望。他心里反驳着铁头的话,哪儿有什么狼?山地有狼,平原地根本就没有狼。
⑧雨来挺着腰板往前走,两条小腿儿像长了翅膀一般飞快。雨来决心不再想狼的事。真是怪,他越是决心不想,狼的模样,越是清清楚楚地在他脑子里显现出来。而且,不知什么缘故,总觉着有一只狼,在屁股后跟着他。拖着长长的大扫帚尾巴,瞪着两只红红的小眼睛,伸着鼻子,闻他的屁股。雨来不住地转动着脑袋,左右回头往后看,可是什么也没有。他生自己的气,抖一抖精神,心里叫着:“越胆小越害怕,越胆大越不怕!”
1.选词填空。【走 交 跳 接 停 摸 绕 拔】
2.借助山形图,列小标题梳理小说情节。
开端______发展______高潮______结局______
3.勾画两个环境描写的语句,再联系雨来的表现,谈谈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环境①:__________;环境②: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作者)的《________》一书。
(2)默读①至⑤自然段,作者通过对雨来__和____的描写,展现了一位____的小英雄形象。⑥至⑧自然段,紧抓人物____描写,刻画出了雨来既____又____的人物形象。
5.“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又有生活的影子”。本学期你还读了哪部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你试着写一写吧!
小说:《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
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城市之肺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城市不断出现,老的城市不断扩展,城市人口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城市里,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最使人头疼的是空气污染严重,以及噪音扰乱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②城市的出现,往往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要使城市更适合人们生活,必须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于是,大城市里开辟了许多街心花园,建设了林荫大道。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③科学家研究证明,城市空气中细菌的含量是森林空气中细菌含量的上百倍!幸运的是,有些可爱的“绿色卫士”在保护着人们;它们本身还会产生多种消灭细菌的物质,如痢疾病菌接触杨树叶后会死亡。
④树木花草在城市里的作用的确很大。树林能抗击风沙的侵袭。分布合理的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显著的隔音效果。“绿色卫士”还有助于保护土壤的建筑物,使它们免受阳光暴晒。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荫下的气温要比空旷处的气温低。医生调查证明,常到公园散步的病人,他们的心肺活动往往有明显好转。
⑤每当百花盛开、绿树成阴时,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使人心旷神怡。可是,你是否想过,城市里的树木花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健康,它们自己却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袭着,常常未老先衰,加速死亡。一棵榆树,生长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长在城市里,它的寿命却可能只有四五十年。一棵椴树,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里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而且,污染了的空气会使树木的生长速度降低一半。当然,不同树木有着不同的特性,有些树木抗污染能力是很强的,如有些品种的杨树、椴树和楲树。还有一些灌木抗污染能力也很强,如接骨木、绣线菊和金银花。所以,我们在绿化城市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各种树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们在城市中更好地发挥“肺”的功能。
(作者是苏联的索科洛夫,选自人教版教材选读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城市里出现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噪音干扰。
(2)“城市之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
(1)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关键句,可以帮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请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②自然段,说说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
参考答案
一、1.幽默 趣对对联逗同学 趣回书信找乐子 纸团弹弓打人屁股
2.鲁迅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
鲁迅其实很幽默,成绩好,写信十分有趣,不但跟熟人逗乐,还时常跟陌生人开玩笑。
3.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1.B
2.D
3.A
4.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