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备考专项训练
专题05文学常识及课文梳理
备考策略
一、识记文学常识的方法。
1.机械记忆法。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个别文体、语法、修辞概念等。在不易采用其他记忆方法时,常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2.理解记忆法。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对字词的掌握,还是对各类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应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
3.联想记忆法。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横向的相关联想,例如,从一个作家可以联想到他所处的朝代、作品、出处、对这个作家的评价等;从一个朝代可以联想到与他同代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等。还可以进行纵向的相关联想,例如,由一部作品可以联想到作品的文体、内容、主题、写作手法、名言警句等等。
4.比较记忆法。比较记忆的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在修辞学习中可以把比喻与拟人及夸张做比较、把排比和对偶及反复做比较、把设问和反问做比较。
5.画面记忆法。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
二、整理课文知识点的方法。
1.阅读和理解课文。在整理课文知识点之前,需要先仔细地读完课文,并理解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内容。
2.分类和归纳。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可以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例如,将文章分为主题句、细节句和例子等等。
3.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自己整理文章中的知识点,将文章中的主题句和细节句用线条相连,形成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
4.标注关键词和短语。在整理课文知识点时,标注关键词和短语可以帮助记忆和复习。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荧光笔进行标注。
5.制作笔记和总结。在整理课文知识点时,可以使用笔记和总结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使其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6.练习和测试。最后,可以进行一些练习题和测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重点强化。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关于阅读,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
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借助标题或关键句。
B.阅读时,应先选择阅读方法,再考虑阅读目的。
C.围绕中心意思写,是选取不同方面或不同事例,重点部分写具体。
D.小说一般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2.关于《童年》,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
A.《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B.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病逝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
C.外祖母对阿廖沙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外祖父对阿廖沙很慈祥。
D.《童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写的,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C.《穷人》的作者是法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D.青铜是因为失火时被火烧坏了嗓子,才成为哑巴。
4.下列有关书法的相关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
B.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非常著名的楷书作品。
C.竖行书写古诗作品时,我们应自右向左书写。
D.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5.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结》一文的前半部分描写丁香结,后半部分描写丁香花。
B.《灯光》一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C.《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三份材料组成。
D.《好的故事》不是鲁迅的梦境,是描绘的当时美好的现实社会。
6.下面关于课堂笔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课堂笔记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B.做课堂笔记,可以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板书记录下来
C.做课堂笔记时可以把自己听课时产生的疑问随时记录下来
D.课堂笔记只能记录新出现的知识点,听课时产生的一些想法不要写入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梦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月光曲》一文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产生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就足够。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向不同的人请教,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D.《花之歌》一文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借花的“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抨击了那些不爱护花草的人。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是指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四个人都是唐代书法家。
B.“颜筋柳骨”的意思是指颜真卿的书法丰满、端正,柳公权的书法瘦硬、有骨感。
C.柳公权的书法虽然用笔出自颜真卿,但与其浑厚宽博不同,显得英气逼人
9.下面关于《多彩的活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清楚活动的地点及景物的特点。
B.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个别同学的表现。
C.要注意细致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
D.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是北方农家的谚语,意思是说,农作物如果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B.《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学生、老师以及学生父母等平凡的人。
C.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借助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D.“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11.下列阅读锦囊中,关于《童年》这本小说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创作背景
B.以阿廖沙的成长轨迹为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图
C.为了读得快,描写环境的句段可以跳过去不读
D.经常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批注
12.下面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和《丁香结》这两篇课文,作者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B.《桥》这篇微型小说,作者巧妙地构思了情节、环境、人物三个要素,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C.《好的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美的景、美的人和美的事。
D.《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侧重于写人的记叙文,课文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这样写,点面结合,更能体现五壮士的崇高精神。
13.关于“有目的地阅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时画出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B.阅读过程中,虽然有些段落和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细读。
C.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D.阅读材料中,有些信息可能不全面,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这里的“五谷”指稻、麦、黍、菽、稷。
B.《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以人物命名,就可以根据题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C.倡议书标题要鲜明,正文要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中分号运用正确。
15.对“有目的地阅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B.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选择阅读材料的重点也不同。
C.读文章时,自己感兴趣的就多读读,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读。
D.读文章时,要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年闰土》中,作者通过对少年闰土的外貌的描写,塑造了他健康、勤劳、纯朴的形象。
B.写倡议书时,要在最后标上署名和日期,日期在前,署名在后。
C.“五谷丰登”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菽、稷。
D.“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泰戈尔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B.书写作品时,应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C.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D.《桥》一文篇末才点明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这样的结尾既意料之外又震撼人心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中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受到了各种的伤害,变得非常脆弱,非常容易“破碎”。这句话起着画龙点眼睛的作用。
B.“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丁香结》一文的中心句,升华主旨。
C.“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因为有老人的看护、绿化,所以永远不会荒芜老去。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主题。
D.“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中“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19.对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书法作品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不迫而神气内敛。
B.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风格清丽妍媚,字外有耐人回味的意趣。
C.章法上疏密有致,匠心独运,不露丝毫雕琢痕迹,流露出一种潇洒俊逸的风度。
D.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2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关于课外阅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故事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慈祥善良的外祖父。
B.《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C.《小英雄雨来》这本书讲了在抗日战争中,雨来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掩护交通员被鬼子抓后机智逃跑的故事等。
D.《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各有不同:刘备宽厚仁慈,曹操狡诈凶险,诸葛亮足智多谋。
22.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B.《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渔夫夫妇的生活是如何的艰辛和贫困。
C.《草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D.《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路牌上,“滨河路”的拼音只能拼写成“BINHELU”。( )
(2)“五彩”指的是黄、青、赤、白、黑。 ( )
(3)从《穷人》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
(4)《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 )
(2)《桥》一文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 )
(3)“善哉/乎古琴,巍巍/乎若太山”这句话中的停顿划分是正确的。( )
(4)《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呐喊》。( )
(5)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
(2)《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写的一首诗。( )
(3)《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了“勤俭节约”的意见。( )
(4)人们常用“五谷丰登”形容丰收,“五谷”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 )
(5)《灯光》一文中“多好啊!”出现了三次。( )
4.京剧艺术,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
(2)京剧中的亮相只有静态的亮相,因为“一动不如一静”。( )
(3)京剧中既有实在的道具,也有虚拟的道具。( )
(4)京剧中杂技成分的存在,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
(5)“亮相”“行当”“压轴”这三个词都与京剧无关。( )
…………
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4.B 5.B
二、1.(1)× (2)√ (3)√ (4)×
2.(1)√ (2)√ (3)× (4)× (5)√
3.(1)√ (2)× (3)× (4)× (5)√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