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4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01日
资源编号 89434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4新教材)

2024-12-01 九年级上册 0 82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卷+期中卷+期末卷(人教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试卷(人教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

A.开发利用太阳能     B.提倡无纸化办公     C.推进垃圾分类回收     D.使用一次性筷子

2.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金刚石

3.(2024·扬州二模)实验室制取CO2时,用不到的仪器是(   )

A.长颈漏斗         B.锥形瓶         C.酒精灯        D.镊子

4.如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质地都很软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

C.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都由碳原子构成

5.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错误的是(   )

A.气密性检查         B.加入石灰石         C.加入稀盐酸         D.检验CO2

6.“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密度仅0.16mg•cm-3,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碳海绵”能浮在水面上

B.“碳海绵”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碳海绵”不易导电

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7.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引爆时发生反应,下列有关物质X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空气的成分之一        B.可用于灭火        C.其水溶液显酸性        D.有毒性

8.关于CO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将铜从氧化铜中还原出来

B.能燃烧,火焰呈蓝色

C.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无色无味,易溶于水

9.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B.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10.碳及部分含碳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可为碳酸,Y可为稀盐酸

B.反应①可以通过碳与氧化铁反应实现

C.上述转化中,涉及的氧化物一共有4种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下面是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

(1)甲的名称是________,请写出物质甲的一条用途:________________。

(2)物质乙是由________(填具体粒子名称)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乙转化为物质甲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物质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_,从其化学式可以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12.蔗糖是厨房常用的调味品,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图所示。

资料:蔗糖不易燃烧,掺入少量烟灰后,就能直接点燃(烟灰不能燃烧)。

(1)实验室进行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

(2)糖汁呈棕黄色,工业上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

(3)资料卡片中提到的烟灰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作用。将蔗糖的燃烧产物能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

13.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

(2)“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图4说明活性炭具有________性;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C60的分子结构与足球相似,下列有关C60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与石墨是同一种单质         B.是一种化合物                   C.完全燃烧生成CO2

14.以二氧化碳为例,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

(1)发现CO2: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有不可见的“森林之精”气体。产生“森林之精”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反应(写出基本反应类型)。

(2)制得CO2:1755年,布莱克利用煅烧白垩(主要成分为CaCO3)等一系列实验“捕捉”得到CO2反之,能将CO2转化为CaCO3的物质是________。

(3)研究CO2性质:

①1774年,伯格曼将石蕊溶液滴到溶有CO2的水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微红色。若此时再加热该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②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从微观角度解释液化过程中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

(4)研究CO2组成:

1797年,坦南特测得“二氧化碳”含碳27.65%、含氧72.35%。根据此数据,请补充完整坦南特推算“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式: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学是不断发明和制造对人类更有用的新物质的科学。在分子、原子层次上改变原子的排列方式就可以创造新物质。

在超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石墨中某些碳原子受到挤压,凸出到层间的空间中,与上一层正六边形的碳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的排列方式,就得到金刚石。

C60分子是由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构成的完美对称的笼状分子。C60分子形似足球,被形象地称为“足球烯”。C60在常温下是紫红色晶体,具有金属光泽,可用于超导、催化等领域,在C60的使用中注意一定要远离火源。

碳纳米管的直径一般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其中碳原子以正六边形排列形成管状结构。其管状结构决定了它的弹性和弯曲性优异,可制作金属催化载体,用于计算机芯片等前沿领域。

石墨烯中的碳原子是以正六边形紧密排列的单层结构。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透光率高、导电性强等优异性能,因而在透明电极、太阳能电池、传感器、手机屏幕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代表金刚石的是________(填“A”“B”或“C”)。

(2)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变为金刚石,这一变化是________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会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C60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答一点即可),推测C60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_____。

(4)碳纳米管的弹性较好、易于弯曲,这些性质都源于它是________结构。

(5)石墨烯的优良性能决定它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6)文中涉及的碳单质家族中各物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6.用如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图1实验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可观察到溶液的颜色________。

17.(2024·广东)回答下列问题:

(1)CO2的制取及性质

i.制取CO2

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图1中的仪器有________(填字母)。

ii.性质实验

(2)低碳行动方案

同学们展示如图2所示的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i.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ii.CO2物理利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

iii.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吸收CO2

18.图1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用CO还原CuO时,在F装置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可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对尾气进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某固体增氧剂(可与水反应产生O2)、饮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供氧器,如图2所示。图2中的甲装置与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装置作用类似。  

四、综合应用题(共2小题)

19. “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________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

(2)过程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则X=________,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过程⑦为海水吸收C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该反应与绿色植物吸收CO2相比,反应物相同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碳、氧元素质量和化合价均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拓展视野】“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要实现“收支相抵”。

(4)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个研究方向。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0.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实现了人工合成淀粉。

Ⅰ.在实验室中制备CO2并研究其性质,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观察到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由此得出CO2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需在B处放置________。

Ⅱ.研究氢气的制备、储存和释放。

(4)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制备氢气。

①电解水的装置如图所示,a管中的气体是________。

②关于水的组成,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金属镁和氢气在300℃和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化镁(MgH2),实现了固态储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6)为调控(5)中的材料释放氢气的性能,加入钛作催化剂。对钛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可改变释放氢气的反应速率

B.可增加释放出的氢气的总质量

C.钛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D.钛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Ⅲ.以CO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主要转化流程如下图。

(7)上述流程中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

(8)Ⅰ中还产生一种能供给呼吸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9)Ⅱ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在方框中补全相应种类和数目的微观粒子图示。

五、计算题(共2小题)

21.某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2.(2024·蚌埠三模)“碳中和”是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人工转化”和“自然吸收”两种。“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CH3OH),其原理是。请回答有关问题。

(1)要得到1.6t甲醇,求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要求有计算过程)

(2)“自然吸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自然界中的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而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D

【解析】A、开发利用太阳能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提倡无纸化办公,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量,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回收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增加树木的砍伐量,减少树木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解析】A.铜由铜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氯离子、钠离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4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8943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