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3课(统编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马士的观点表明他( )
A.已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
B.谴责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罪行
C.充分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
D.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作辩护
2.“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3.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良好
4.“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鸦片输入量也随之剧增。1863-1864年为69800担,到1879年就增至104900多担,其货值等于当年外贸进口总值的半数。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 )
A.使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使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B.失败源于农民阶级局限性
C.沉重地打击了中外的反动势力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8.19世纪60至90年代的中国,曾出现一场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清代诗人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称赞的是( )
A.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B.葛云飞力战殉国
C.刘铭传率黑旗军抗击法国
D.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
1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扶清灭洋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1.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2.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1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主要是指(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赔款数量大,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14.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扶清灭洋”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5.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该事件是( )
A.废除科举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宣传自由平等 C.倡导三权分立 D.维护民主共和
18.下侧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选自1920年8月6日出版的《新闻报》。该漫画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成果丧尽
B.护国战争北上讨袁
C.五四运动呼之欲出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9.1915年12月,孙中山发布《讨袁宣言》,称“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该《宣言》主要是针对袁世凯( )
A.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刺杀宋教仁 C.下令解散国会 D.复辟帝制
20.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完全成熟 B.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C.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向工人群众 D.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1.胡适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提倡( )
A.民主科学 B.兼容并包 C.白话文 D.文学革命
22.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23.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4.“五四”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起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这主要源于五四运动的( )
A.彻底性 B.革命性 C.群众性 D.进步性
25.“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 )
A.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
B.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
C.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
D.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历史时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显现在现实环境当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块石碑见证一场残暴的战争】
材料二 旅顺,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刻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那是他们在这里犯下的滔天罪恶。这块石碑,见证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材料四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什么条约依据?(2分)
(2)与材料二中这座城市石碑雕刻内容有关的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权利相关?(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时间轴上①②处的时间、③处战争名称、④处条约名称填写完整。(4分)
(5)“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分)
27.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失望,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又使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方案。这时,世界局势已然大变,一战的浩劫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令人怀疑,而俄国革命却引起人们很大的好奇心。五四以后,人们对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便抱有了相当的期许。
——摘编自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师夷长技”的观念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由谁提出来了?“师夷长技”的实践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思想的转变对五四运动有何影响?(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除上述两则史料所涉及事件外,近代还出现了哪些救亡主张?(分角度回答)(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增多。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负责与列强谈判的恭亲王奕昕深感“夷务”混乱不堪,上奏咸丰帝建议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1861年,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外交部,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1942年1月1日,中、美、苏、英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中国首次列为世界“四强”之一。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在外来势力不断冲击的境况下,人民“国”的观念,“民族”的观念逐渐产生,最后生成对外族的回应,维护国权,国民意识觉醒。维护国家主权和现实利益成为人们政治和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对外交活动的参与也是人们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体现。觉醒中的国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外交事务,极大影响着近代中国政府对外决策的过程。
——摘编自林红玲《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觉醒》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3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论证该观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探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外交发展进程的认识。(4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根据题干“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强调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为自己发动战争寻找借口,D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英国学者马士没有认识到这点,排除A项;他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作辩护,没有谴责英国发动战争的罪行,排除B项;英国学者马士只是提到禁烟运动导致战争爆发,没有肯定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说法错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排除A项;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外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题干重点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