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16日
资源编号 87107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10-16 八年级上册 0 1,04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初二集中作业物理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将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纸卡的对应位置.)

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 “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 “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对琵琶声的形象描述,下列对琵琶弹奏中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力拨动琴弦,可以增大琴声的响度

B. 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C. 琴声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诗人的耳朵

3. 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中启动并向湖边驶去,此过程中,水中的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行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三者都相等,最先察觉快艇起动的是(   )

A. 鱼                             B. 人                              C. 鸟                              D. 三者同时察觉

4. 战国编钟是我国发现保存最完整的编钟,演奏音域宽广,“音域宽广”描述的是编钟发声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音量

5. 飞机黑匣子发出频率为37.5千赫兹的脉冲信号,用录音磁带记录下来正常播放,人耳是不能直接听到的.下列措施能够帮助人耳听到这一声音的是(   )

A. 慢速播放                                                            B. 快速播放

C. 放大音量                                                            D. 减小音量

6.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7. 秋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读数为10.59秒,若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计时成绩可能是(  )

A. 10.88秒                  B. 10.68秒                   C. 10.59秒                  D. 10.30秒

8.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不远处等他,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我来也。”此时发生的情况是(  )

A. 和正常时一样

B.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也来我”

C. 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D. 小华先听到“我来也”,然后追上小李

9. 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1,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A. 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 如图所示,取一可乐罐,在其底部开一个孔(直径为5cm),去掉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沿一直线每隔5cm放置几支点燃的蜡烛.用手不断地敲击纸膜,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此实验生动的证明了,声音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减小的是(  )

A. 响度                          B. 声速                          C. 音调                          D. 频率

11.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 太阳、月亮、工作的台灯                                   B. 闪电、镜子、发光的水母

C. 太阳、烛焰、波光粼粼水面                            D. 火焰、工作的手电筒、发光的萤火虫

12. 如图是商店门口常见的投影灯,夜晚,悬挂在高处的灯筒在地面上投射出蓝底白字的图案。灯筒的不透明外壳内有一白炽灯,灯筒底部为带有彩色图案的玻璃。若将灯筒内白炽灯更换为红色光源,灯筒将在地面上投射出(  )

A. 蓝底红字的图案                                                 B. 黑底红字的图案

C. 红底白字的图案                                                 D. 蓝底黑字的图案

13. 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

A. 空中的明月是光源

B. 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地上的人影与杯中人影都是相同的“影”

D. 地上的人影与杯中的人影是不同的,地上是“影”,而杯中是“像”

14. 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15. 在体检测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m,由于空间限制,需借助平面镜测试,若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m,如图所示,则被测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 1m                            B. 2m                             C. 3m                             D. 2.5m

16. 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  )

A. 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暗

B. 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亮

C. 墙是白色明亮的,镜子是暗的

D. 墙是暗的,镜子是明亮的

17. 一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夹角,如图所示,一只小球S顺着水平面向A点滚去,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  )

A. 水平向左                   B. 水平向右                   C. 竖直向上                   D. 竖直向下

18. 如图,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   )

A. 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B. 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 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D. 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19. 小华同学参观盐城海盐博物馆,看到一个放在玻璃罩中的展品A(可拍照)。小华同学想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研究,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下列哪种方式拍照最清晰(  )

A. 从1处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B. 从1处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C. 从2处斜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D. 从2处斜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20. 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实验,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机械钟,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的图示位置后(如图所示),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像光一样可以发生______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

21. 勤劳的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每秒振动为440次,但它们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每分钟振动1.8×104次,则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_____Hz,它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 _____(选填“高”或“低”),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据此判断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

22. 一根长为L直钢管,当在其中一端敲击一下时,其同学在另外一端听到了两次响声,并用秒表测量出时间间隔为t;第一次的响声是通过______(选填“空气”或“钢管”)传递过来的,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v0,则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表达式v1=______(用题目中的字符表达)。

23. 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属于的_____现象,只要在太阳光下加一块_____镜能完成上述的实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这三种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若用上述太阳光分解出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_____色。若红光和绿光混合成的黄光照射到红纸上,红纸呈现_____色。

24. 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而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彩灯_____m;若1小时内湖水上涨了0.3m,则此时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_______m.

25. 如图是生活中常见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_(实/虚)像,你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______(随/不随)窗平移;你若将乙图Q窗户转动150°打开,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______(变大/不变/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同时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______(直线/曲线)。

26. 一条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5°,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若入射光的方向保持不变,转动平面镜,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镜面转动了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大题3问,每图2分,共6分)

27.

(1)如图中,在路灯(A点表示)的照射下,竖立在地面上的竹竿BC的影子为BD,请画出竹竿BC;(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所示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及其位置;

(3)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28.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4甲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推理过程: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5)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6)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

A. 实验推理    B. 实验验证    C. 归纳总结

(7)小明还想利用歌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4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_(单选,填序号)

A.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29.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最好选用______(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板,玻璃板应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性质是实像还是虚像,撇去蜡烛B,放一_______(填器材名称)到B搬走时的位置,并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观察光屏,根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3)等效替代法,是物理实验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复杂的、不易测量的物理问题,用等效的、简单的、易研究或易测量的问题来替代,方便探究与处理物理问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我们多次运用到这种方法。

①在选择器材时,我们用透明玻璃,替代了不透明的平面镜,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②在探究像与物大小关系时,我们用一个跟A蜡烛完全相同的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其跟A蜡烛的像重合,此时B蜡烛_________(选填“替代A蜡烛”或“替代A蜡烛的像”,下同)。

③在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时,测量B蜡烛到镜面距离,此时B蜡烛_______。

30. 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光屏一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烛焰之间的距离,塑料薄膜做的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问题解决后,成功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是________(正立/倒立)的_____(实像/虚像);烛焰在塑料膜上所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_(有关/无关)

(3)人眼从光屏右侧观察,若将光源顺时针旋转,则屏上的像将___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4)保持小孔距光屏的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可以使得屏上的像变大;

(5)勤于思考的小朵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则在半透明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_____(选填“一”或“两”)个;

(6)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像的高度,像到小孔的距离,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中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大约是太阳的直径的100倍,则地面上一个直径为3.5cm的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间距为__________m,树荫下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7)如表所示为小明同学在硬纸板上挖孔所做的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的实验数据:

小孔的形状
小孔的最大外径8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10cm时
小孔距地20cm时
小孔距地40cm时
小孔距地80cm时
小孔距地120cm时
小孔距地200cm时

小明和他的同学分析表中的结果,得出了一些结论,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①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_______(一致/不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

②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_____(大/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③如表所示,当小孔的最大外径为5mm,小孔距地80cm时,用一张卡片覆盖在△孔上(相当于把孔变小),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与不遮的时候相比较,光斑的形状是_______(变化/不变),亮度__________(变亮/不变变暗)。

31.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30° 30°
3 50° 50°

(1)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 ______ 。

(2)保持入射光线位置不变,以法线ON为轴,将纸板EOF的右半面绕法线ON向后折,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______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时,在纸板NOF上 _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实验现象说明 ______ 。

(3)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_____ 入射角。

(4)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的。

(5)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 ______ 。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32. 双耳效应和立体声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1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产生了“声级差”。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音色差”。一般的录音是单声道的。用一个拾音设备把各种声音记录下来,综合成一种音频电流再通过处理后由扬声器发出,这时我们只能听到混合的乐器声,而无法听出每个乐器的方位,即声音缺失了原来的空间感。用两个拾音器并排放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信号由这两个拾音器共同拾取,然后产生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当声源不在正前方时,声源到达两个拾音器的路程不一样,因此,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声强差又有时间差,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产生了立体感(空间感)。立体声在播放时,至少必须有两个音箱或耳机放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_________;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2)以下判断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这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

B.单声道录音和放音也可以还原交响乐队中个演奏者的方位

C.将两只耳机位置对调,也能听到立体声的效果

D.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3)如图2所示,若某人两耳间的距离是0.204m,声速为340m/s,人沿虚线箭头方向向后转动,使声源到O点连线和两耳连线夹角α从0°增大到180°,图甲中,人双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Δt为_________s,图3中人双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Δt与夹角α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详解】A.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借问”是“路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产生的声音是由于声带在振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87107.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