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春学期期末学情调查八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问:60分钟闭卷满分:50分)
请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
1.下图为2019年发行的纪念邮票。邮票中所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人民币”“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
A.西藏民族自治区成立 B.西藏农奴获得解放
C.西藏完成了民主改革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美国军事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在他的一本书中指出,“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这段话评述的是(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抗美援越战争
5.“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材料意在强调新中国( )
A.进行乡村建设的迫切性 B.打倒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C.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行 D.人民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手史料是( )
A.1989年发行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 B.中央档案馆保留的开国大典影像档案
C.周秉德的回忆录《我的伯父周恩来》 D.学者郭大钧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述材料出自(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出自1956年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中的“一桥”是( )
A.钱塘江大桥 B.港珠澳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 D.南京长江大桥
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20世纪50年代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赎买政策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2.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C.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
①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④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15.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16.有一座城市,它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17.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18.下表内容摘编自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6日发表的《新疆的人口发展》白皮书。 对表格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年份 | 各类学校数 | 学龄儿童入学率 | 医疗机构数 | 病床数 |
1949年 | 1365所 | 19.8% | 54 | 696 |
2020年 | 8461所 | 99.9% | 18376 | 186426 |
A.新疆的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B.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教育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D.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行
19.下面表格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 )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
1978年 | 3678.7亿元 | 246(元) | 141(元) |
2018年 | 900309亿元 | 39251(元) | 14617(元) |
2020年 | 1015986亿 | 43834(元) | 17131(元) |
A.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B.城乡发展不均衡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城镇化速度加快
20.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多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64年11月发表诗歌《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中的“国有殇”指的是( )
A.国共对峙内战 B.两岸分裂隔离 C.外国武装干涉 D.国家贫困落后
2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据此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B.宣告我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C.标志深化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 D.标志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
22.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与此相关,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 )
A.“一带一路”倡议 B.加快自贸区建设
C.成立亚投行 D.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3.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4.张敏同学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①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B.①邓小平理论②毛泽东思想
C.①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5.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唯物史观】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 ……随着改苹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苹与开放交 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苹的 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关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史料实证】
材料三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总数和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简表
年份 | 1949年 | 1951年 | 1981年 | 1992年 | 2009年 | 2011年 | 2021年 |
人口总数 | 4.8亿 | 5.63亿 | 10亿 | 11.71亿 | 13.35亿 | 13.54亿 | 14.12亿 |
人均粮食 占有量 | 209千克 | 255千克 | 325千克 | 378千克 | 398千克 | 424千克 | 484千克 |
【注】1.表中数据,依据国家统计局官网资料整理。2.粮食年人均占有量多年超过300千 克时,能基本满足人们“吃饱饭”的需要和市场的粮食供应。3.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粮 食温饱线标准是每年人均粮食400千克,这也是国际公认的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家国情怀】
材料四 时代楷模
(1)上图①②处为国家开发、开放区域,请将两处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对 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2)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粮食年人均占有量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什么?2022年,中 共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约460千 克),分析中央提出这一要求的意图。
(4)上图是某校八年级同学制作的一期关于“时代楷模”的宣传板报,请从以上三位人物 中任选一位,写出他的名字并概括他的精神品质。(序号与人物对应)
2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 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材料二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在捍卫主 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 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主要目的。 这一时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写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3)以史实说明材料中所指的“辉煌成就”,并分析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尝试提炼一个学习主题。
27.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① |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
② | 1965年,中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③ | 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
④ | 2000年,中国参与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并向全世界公布 |
⑤ |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 |
⑥ |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 |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在朝鲜战争期间、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等遭受核打击威胁。“两弹一星”元勋们痛恨列强对祖国的欺侮,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归国。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危急关头,与秘书一起紧紧抱住绝密材料,身体烧焦,却保全了材料。实验人员用自己焊接的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手工搅拌炸药,完成了原子弹元件设计的最初爆轰实验。
材料三
开国大典阅兵由人民海军、陆军和空军组成;1984年阅兵,第二炮兵部队首次接受检阅;2019年,战略支援部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 | 军种 | 开国大典阅兵 | 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 |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 |
空军 | 美制P-51战斗机、缴获的英国蚊式战斗机等 | 国产喷气式轰炸机、仿制的歼-5歼击机等 | 轰-6、歼-7型飞机(仿制) | 自主研制的歼-20战机、无侦-8无人侦察机等 |
材料四部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
科学家 | 研究过程及成果 | 成果应用 |
袁隆平 |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 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20世纪90年代,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到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被称为“①”。 |
屠呦呦 | 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经过数百次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② |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中数亿人受益,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小明同学从上表中“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提炼出如下三个主题,阅读材料,填出与主题相对应的资料序号。
提炼的主题 | 对应的资料序号 |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 | |
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 |
三、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
(2)结合材料,写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分析“两弹一星”团队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的变化。
(4)将表格填写完整。依据材料四,概括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及成果应用上的共同点。
…………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图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