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7 材料综合题之“认识、启示“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21日
资源编号 77269

题型07 材料综合题之“认识、启示“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2024-05-30 中考 0 57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汇总(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1 材料综合题之“原因、背景、条件“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2 材料综合题之“特点、特...

2024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题型07 材料综合题之“认识、启示“类设问

中考题型解读

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

1.“认识”需要考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

(2)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

(3)由某一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高度等

2.“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示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无中生有、泛泛而谈。

总结模板构建

答题技巧

1.认识类

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

3.切入角度

(1)政治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一般可从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

①如何对待。可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

②如何认识。可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可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方面思考

4.注意事项

(1)一定要写,写了就很可能得分。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2)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意思,不可脱离主旨。

(3)材料中心意思是对的,作答时变个说法,就是答案;材料中心意思是错的,作答时从正面说就是答案。

(4)书写时要用专业术语,不能随意发挥。

(5)多角度谈启发,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

(6)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7)从对今天的意义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

(8)符合主流价值观。

(9)某些固定表达:

①抓住……有利时机

②顺应……潮流

③坚持……(正确的道路或思想)

④……与……相互协调配合

⑤尊重国情,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模板构建

(1)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对外开放,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

(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3)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4)加大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

方针;

(2)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强领导人对话和两岸人员往来;

(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等各类台独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5)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的

交流活动等。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3)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1)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

(3)加强、加大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等的力度;

(4)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真题思维剖析

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1801——1851 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 125.6%。到 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而劳动者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只占 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不断排放出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伤害着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说英国的工业化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题型通关

1.【古代科技文化与对外交流】

活动一:寻文化自信之根

材料一: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我们读中国,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与孔子、孟子种几棵青柳,促膝长谈;我们读中国,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与李白、杜甫隔几株老梅,论潮涨潮落……我们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读感恩的中国;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读思念的中国。

——摘自现代诗歌《读中国》

活动二:探和平交流之路

材料二:

信息卡1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信息卡2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

活动三:展影响世界之力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通过对以上三项活动的探究,你有什么认识

2.回望党的历程,我们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在不同时期,为革命、建设、改革找准了奋进航向标,制定了正确路线图。正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时代洪流中敢闯敢试、锐意创新,才始终以弄潮儿的姿态挺立时代潮头。

材料一

图1八七会议会址        图2中共七大会场             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  敢闯新路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落后大国,革命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毛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

——摘编自孙伟《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材料三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标尺

(4)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研读,你有何认识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材料二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问题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的。

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至1557年起,他们每年须向当地中国官吏交纳一定银两的地租,以换取在澳门居住的资格。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被迫割地赔款。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交地租,以武力抢占关闸,驱逐中国官吏,绑架中国士兵。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强行将凼仔与路环两岛划入其管辖范围,从而逐步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

——中国新闻网

(3)综合上述,我们能得到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自陈之骅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综合分析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识(如下表):

政治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文化 统一文字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开凿灵渠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贾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

参考答案

1.(4)认识:要增强文化自信;对外实行和平交往,增强与他国的合作;要坚持科技创新等。

【详解】(4)认识:开放题,根据“寻文化自信之根”的内容可得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根据材料反映的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可归纳出要对外实行和平交往,增强与他国的合作;根据材料反映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可归纳出要坚持科技创新等。

2.(4)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带才能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题型07 材料综合题之“认识、启示“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答题模板 https://www.0516ds.com/77269.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