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1-4单元、第6单元(统编版 人教版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6分)2024年5月1日假期期间,复兴中学某班去城市遗址公园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与我国yuán( )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相比,目前的55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让考古遗产焕发_______的光彩,如皓( )月当空,还需要持续发力、善作善成,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应在保护上下功夫。能否保护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利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提。
1.(2分)给文中括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 ) ②( )
2.(2分)请在下列成语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添加到文段画横线处( )
A.历久弥新 B.厚积薄发 C.海枯石烂 D.目空一切
3.(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一项是( )
A.能否保护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利用它的前提。
B.利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提是能否保护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C.保护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利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提。
D.利用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能否保护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提。
4.(8分)综合性学习。
(1)滨湖初中开展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程度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你从中概括出一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两条解决相应问题的合理化建议。(4分)
(2)今年“五一”节即将到来,学校文学社准备开展“盐城一日游”活动,小语同学想报名参加,可是她的妈妈却说:“那多耽误学习啊,还是别报名了,有时间努力学习吧。”请你帮助小语说服她的妈妈,小语应该怎样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分)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
(4)民间体疾苦,笔底绘波澜。我们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白居易同情百姓,敢于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曾在《卖炭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
二、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③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④,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暝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专利:专注集中。②坎壈:困顿不得志。③婚冠:指婚礼和冠礼的年龄,喻年少。④因循面墙:守旧法而不知变更,此处指不愿再重新学习。
6.(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 (2)《兑命》曰“学学半”( )
(3)可以无大过矣( ) (4)老而弥笃( )
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今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曾子七十乃学 乃不知有汉
C.犹为硕儒 化而为鸟
D.如日出之光 其此之谓乎
8.(4分)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对学习的认识。请结合两篇文章的观点,谈谈你今后应怎样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本诗是以“耳闻”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来叙事的。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侧面反映了老妇的命运。
D.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11.(2分)把诗句中的“捉人”改为“征兵”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①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地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月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母亲对高鸮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间,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的,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要嘛!”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的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地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这样,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要’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⑤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进间,它应该开演5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丈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
⑥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里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潮。
⑦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
⑧“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⑨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12.(2分)文章叙述了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请依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亲和“我”聊康有为,认为做人要有仁义。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母亲观赏获奖电影,感悟好的艺术作品却少人问津。
13.(4分)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⑦段画线句“我和母亲有些怅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文章的结尾作者说“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
①“滴……滴滴……”,寂静的深夜里,情报人员在聚精会神地发报,把紧急军情传递给战友。这种谍战片中的场景,也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数以亿计的细胞,通过传递信号使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团结一心。
②细胞们是如何“发报”的呢?
③细胞间传递的竟然也是电。不同于发报机发出的无线电波,这是一种微弱的可通过细胞膜传导的生物电。早在18世纪,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就发现了生物电。但生物体产生电流的原理过了一百多年才逐渐被科学家知晓。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等人通过枪乌贼实验发现了静息电位。霍奇金将直径为0.1毫米、内部充满海水的毛细玻璃管,纵向插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作为细胞内电极,将另一电极置于浸泡细胞的海水中,通过电压钳在毛细玻璃管尖端和细胞外电极之间记录到约60毫伏的电位差,细胞内为负电位。霍奇金的发现为电生理的研究打下基础。
④过了20多年,科学家才确认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
即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因此,钾离子会顺着浓度差向细胞外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带正电荷的钾离子流动会形成一种阻碍其流动的电场力,使电位差在负60毫伏左右达到平衡。
⑤当细胞受到刺激——其他细胞传来的电流,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就会开放。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通过通道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波动。如果通过仪器来观察,它就像一个尖峰,好比发报机传出的那一声短促的“滴”声。接下来,它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再通过细胞间的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该电位因其接受刺激的大小而表现为不同的频率,即产生每秒钟次数不等的电信号,形成一连串类似摩尔斯电码的“滴……滴滴……滴滴滴……”将信号不断传递开去。
⑥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比如血细胞、骨细胞、表皮细胞、毛发细胞都不会产生生物电,也就无法发“电报”。人体中具有发报功能的是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它们是非常活跃的“情报员”,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机体的内外环境,忠实执行着“情报工作”。如果说神经细胞是消息灵通的“高级特工”,那么肌细胞和腺细胞这些“基层特工”除了收发情报还要执行任务,也就是收到电信号再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引起肌肉运动和腺体分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跳、呼吸、走路、说话、思考问题和新陈代谢,等等。
⑦如果有机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我们就知道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把它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可以做出各种行为、执行各种功能的生命有机物的物质,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永不消逝的电活动。
16.(4分)文章第①段以描写谍战片中发电报场景开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分)简要概括文章第③至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试分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说说体现了说明语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19.(4分)“厄运往往能磨炼一个人。”下面所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与保尔相关的事件,哪一项最能印证这一观点?请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A.救朱赫来,被投进监狱 B.遭遇车祸,身体彻底垮掉 C.再见丽达,丽达已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共50分)
20.读《社戏》,感觉平桥村真好;读《回延安》,觉得延安真好;读《安塞腰鼓》,觉得安塞腰鼓真好;读《感受人文绍兴》,认识到绍兴真好。
也许你到过某个地方,那里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让你难忘;也许你经历过一些事情,那种体验让你记忆深刻;也许你结识过一些人,他们品德高尚,让你感慨……
请以“________真好!”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源 hào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皓月当空:hào yuè dāng kōng,意思是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晴和。
2.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历久弥新: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
B.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C.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D.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
句中形容让考古遗产焕发长时间不衰败的光彩,用“历久弥新”恰当;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