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 课内古诗读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76449

考点12 课内古诗读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2024-05-19 八年级下册 0 64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 考点01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

考点12 课内古诗读赏

         班级 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过关情况____________

(一)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E.“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4.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二、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对《石壕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对蛮横官吏的强烈愤慨。

3.对对《石壕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4. 关于《石壕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抓人打仗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B.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最终被官吏捉走了。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老妇人非常值得哀怜,三个男孩,有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

D.“泣幽咽”中“泣”指有泪无声,“咽”指哭声梗塞低沉。

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六)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   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6.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1.诗中哪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四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由外到内的游踪为线索写景抒情。

B.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表现了诗人春风得意、开朗豁达的胸怀。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幽”“深”二字互相映衬,共同烘托出幽静的气氛。

D.诗中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

2.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 “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来源:学§科§网Z§X§X§K]

D. “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十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用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

参考答案

(一)关雎《诗经》

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 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考点12 课内古诗读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考点知识盘点(统编版部编版) https://www.0516ds.com/76449.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