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1《小石潭记》
文体解析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四、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小石潭记》中表现小石潭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描写树木、藤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5)《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提示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
(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青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____》,作者____,字____,____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____”。柳宗元与____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____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樾,树荫。②解箨(tuò):脱壳。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港之上芳树丛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甲】文第④段为何要描写清冷幽寂的环境?
10.【甲】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乙】文中“池如镜,如奁初启然”写出了池水 _________的特点。
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日光下澈 澈:清澈
C.止四百 止:只要
D.余怜而售之 售: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乙文划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14.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不可久居 居:停留
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争效栏楯之
1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
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2.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B.第二段写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C.作者善用比喻,“斗折蛇行”“皆若空游无所依”“犬牙差互”都是比喻。
D.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到小石潭后,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25.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其变化原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
(3)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
(4)但见流出山中花:__________________
2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8.甲文写水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其中写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A _________”;乙诗中写景虚实结合,实写“B_________的景象,虚写山中春意。
29.甲文和乙诗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表达感情有何不同?
…………
参考答案
1.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折、犬、差、源、凄、悄怆、幽邃、蔓、络、缀、参差、披拂”字的书写。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