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测试卷
第五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1分)
1.(6分)下面的文段选自《壶口瀑布》,阅读后,完成各题。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 ① 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 ② 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 ③ 的涛声,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1)对文段中两处加点字注音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弥mí 浸qìn B.弥ní 浸jìn C.弥mí 浸jìn D.弥ní 浸qìn
(2)结合语境,在文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关联词语和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仅 ②而且 ③振聋发聩
B.①不是 ②而是 ③振聋发聩
C.①不仅 ②而且 ③震耳欲聋
D.①不是 ②而是 ③震耳欲聋
(3)从语境来看,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进行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往年一样,今年的年度流行语也展现了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
②认真解读这些流行语,我们能最近距离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真切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
③新鲜出炉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记录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展现了社会新气象。
④比如“情绪价值”为汉语词库增添了新的词形;“显眼包”“搭子”为原词增加了新的内涵;“多巴胺××”“特种兵式××”为汉语语法库增加了新的造句格式。
⑤这些流行语都准确地捕捉且表达了时代的情绪,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
A.①④③⑤② 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④②③
3.(7分)学校开展以“逐梦蓝天强国有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任务。
(1)【拟写题目】为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写题目。(2分)
(搜狐网)10月27日东风陆场区组织所有搜救力量完成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目前各项准备已就绪,静候神舟十六号回家。
27日凌晨,10余支搜救力量,5架直升机,指挥车、搜索车、医监医救车、处置车等近百台车辆装备,分多路向返回舱理论落点机动。演练中,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报了落点坐标后,东风着陆场各系统密切协同,空中分队抵达后,按程序进行相关处置。目前,东风着陆场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所有搜救力量和装备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具备执行搜救任务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实践活动有个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的环节,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该标识(见图)的构成及设计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古诗文默写填空。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诗经》二首)
(2)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二首)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礼记》中提出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社会理想。
二、阅读(共49分)
(一)名著阅读
(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死了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5.(2分)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________,文字通俗易懂,令人兴趣盎然。
6.(2分)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谈谈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野 歌
李 贺①
鸦翎羽箭②山桑③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④黑肥⑤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注】①李贺:公元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③山桑:桑树的一种,木可制弓。④麻衣: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的衣服。⑤黑肥:衣上的污垢。
7.(2分)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语双关,既写诗人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又指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
B.“带酒日晚歌田中”写了作者在田野中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与题目相照应。
C.“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心不穷”,写出了诗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嗔”,写出了诗人的懊恼、愤怒。
D.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脉络清晰,基调昂扬,意境深远。
8.(2分)诗歌的最后两句阐发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①。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②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怦③,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④,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⑤,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念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指挥金事:官名。②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③剽悍:矫捷勇猛。④薮泽:湖泽。⑤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⑥大猷:俞大献,明朝名将。⑦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
9.(3分)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通”有“达,到达”“通报,传告”“通晓,懂得”“全,整个”的义项,“通经史大义”中的“通”应为“通晓,懂得”的意思。
B.“见卫所军不习战”中的“见”本是“接见”之意,此处引申为“会见”。
C.“又以南方多薮泽”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用法相同。
D.“操行不如”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如”含义相同。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B.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C.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D.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11.(3分)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同时请结合本文及前文戚继光诗作《放舟蓬莱阁下》,简析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会儿,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⑪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⑫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⑬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⑭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⑮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⑯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⑰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⑱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⑲后来,我离开了母亲,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⑳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3.(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次、第三次打枣的原因。
第一次打枣,是因为“我”无理取闹被母亲打了,母亲用打枣来安慰“我”;
第二次打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打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第⑥段“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第⑱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文章有几条线索?请分析出其中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脸识别系统”——亚运赛场的“风云守望者”
①“智能”是最能体现杭州亚运特色的理念,也是最能展现亚运气象服务的独特魅力,“天脸识别系统”就是体现杭州智能气象服务的成果之一。
②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规的气象要素已经实现自动观测,但需要目测的项目,如云状、云量、霜、露、雪等天气现象还是需要依靠人工观测。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瞬息万变,很难使用人工来实现高时空密度的连续观测。为此,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胡德云及其团队承担了“天脸识别”项目算法的研究。他们在全国各地采集了数百万张全天空图像和结冰、积雪、雾凇、雨凇等图像。这些图像经人工分类标注,最终筛选出十几万张图片作为训练集,利用互联网AI开放平台,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了云状、云量、结冰、积雪等AI识别模型,将智能识别算法融入摄像 出机内嵌程序,使一台普通的摄像机摇身一变,成了能看云识天的智能化设备。经过现场比对试验,其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③“天脸识别系统”的秘密就藏在一个小小的摄像头中,它又被称作“全天空成像仪”,其功能就是一直对着天空,观测云的分布。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简单来说,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白天全天空云量和云状的持续自动监测。摄像头每5分钟拍照一次,实时识别出云状和云量,帮助气象预报员判断不同的天气状况。以某一气象站为中心点,直径15~20千米的天空都将被覆盖在这个摄像头里。除了对云状和云量的观测,全天空成像仪还能实时观测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当大气能见度低于一定程度时,能进行实时预警。
④“天脸识别系统”并不是杭州亚运气象服务中唯一的智能元素,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灯杆布设微型、低成本、易安装、轻维护、便携化的物联网智能气象站,共享全市监控摄像机视频图像来识别能见度、雨强、视程障碍现象等也是“智能亚运”在气象观测上的探索。亚运气象 城监测系统融合了最新的技术成果:新增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布设基于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技术的“天脸识别系统”,借助智慧灯杆搭建而成的气象微站。它们使亚运核心区形成了智能、立体的气象泛在感知网,为亚运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作者:李伟。有删改)
【文本二】
①气象观测站是我国气象预报工作数据的核心来源,开展气象预报工作的关键任务是长时间监测当地的气象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记录,因而气象预报工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目前,部分气象局获取监测信息是在指定的时间段进行的,并不是连续不间断的。局部性气象中虽然有当地气象变化的全部特征,并且气象部门还会对监测点的建设进行加密,但是在空间上的检测仍会出现空白。若天气的变化正好出现在监测间隔当中,将会导致所获取的监测信息不全,由此对气象预报工作的精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②大气运动的监测是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在了解了气象预报规律和有关数据信息之后,应用预报技术对大气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及整合,以获取气象预报结果。气象预报技术的科学理论基本上都是数学和物理学理论,因而当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程度必定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巨大影响。目前,我国对气象预报工作的要求不单是针对天气状况的有效预测,还需要对气象状况所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率进行评估。因此,有效增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凭借各种手段增强气象预报的全面性成为我国气象预招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选自《现代农业科技》,有删改)
17.(4分)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天脸识别系统”摄像头覆盖范围广。
B.“全天空成像仪”的摄像头,可以实现一天24小时全天空云量和云状的持续自动监测。
C.文本二说明了天气预报的相关原理及由此影响我国气象预报工作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D.两个文本都围绕天气预报展开说明,都强调了气象监测天气预报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性。
18.(4分)文本一向我们介绍说明了亚运气象监测系统,作者是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展开说明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文本二的第①段主要说明了气象监测中的什么问题?文本一中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共50分)
20.根据要求写作。
从古至今,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有人说,美是真诚的微笑,是善意的劝解,是清晨层层叠叠的远山晨雾,是节日里奶奶手中翻飞的面塑,是博物馆中伫立回首的鸟尊……美,无处不在!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以“美,无处不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围绕“用心创造美”这个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升旗仪式上演讲。
写作提示: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自拟标题;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21分)
1.(1)C (2)D (3)修改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详解】(1)考查字音字形。
弥漫:mí màn,释义:密布,扬洒。 “弥”的读音为“mí”。
浸:jìn,泡,使渗透。“水浸沟岸”的“浸”的读音为“jìn”,
故选C。
(2)考查词语搭配的辨析能力。
“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壶口瀑布的真实情况,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并非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所以此处的关联词语选择“不是……而是……”;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