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学科三模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1分)
春华秋实,四季交替变换,悄然中印刻着时间的年轮,见证生命的不凡。我们共同走过了初三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有挥汗耕耘的艰辛,有辛勤付出的收获……走过四季,我们以奋斗照亮新征程。
【冬的磨砺】
享受冬天,________,领略那片静谧的轻松;享受冬天,________,欣赏穿梭的人群中写满沧桑的面孔;享受冬天,________,倾听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享受冬天,________,感受大自然的粗guǎng与旷达。守住冬天的这片寂静,抛开心中的忧虑,便会走进抒情诗的意境。站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享受纷纷扬扬的柔性,做个儿时的快乐的梦。走在呼啸的山风里,去与冬天较量,去与冬天摔打,去与冬天拥抱。让残酷雕塑你的青春,让挫折铸造你刚毅的灵魂,________,________,然后去谱写青春的雄浑。冬天为勇者喝彩,把怯懦者击得粉碎。
1.(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挫折________ 粗guǎng________
(2)根据语境,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坐在山巅 ②坐在大都市的立交桥上 ③坐在火炉旁 ④坐在田园的篱笆上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2.根据情境,再续写两句。
让残酷雕塑你的青春,让挫折铸造你刚毅的灵魂,______,_______,然后去谱写青春的雄浑。
【春的希冀】
3.“文学作品阅读探讨”任务中,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以下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冬也有别样的温情。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孩子们享受在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B.春天是生机勃发的,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描绘了傍晚诗人欣赏山中春景的感慨。
C.莫怀戚《散步》中,母亲熬过严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迎来了生命的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人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结尾直抒胸臆,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D.泰戈尔《金色花》中,“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母亲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贾平凹的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因“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见证了它在风雨中挣扎、同命运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4.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很多写“春”的古诗文名句,请完成以下整理单。
·写作
特色 |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简要赏析 |
调动感官 |
谁家玉笛暗飞声,①________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从听觉角度写游子闻听笛声而唤起了浓浓的思乡情。 |
②________③________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从视觉、听觉角度描绘鸟儿争春、生机盎然的早春之景。 | |
④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上句从嗅觉角度,写出春天景物的美丽诱人。 | |
运用修辞 |
⑤________⑥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 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
落红不是无情物,⑦________ | 龚自珍《己亥杂诗》 | 以落花为喻,表明无私奉献之精神。 | |
蕴含哲理 |
⑧________,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夜色未尽,红日已升;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体现时序交替的理趣。 |
⑨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春望》 |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 |
【夏的奋斗】
5.语言实践活动。话说汉语里的“舟”
(1)【活动一】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主持人: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由“舟”本字衍生出很多汉字,让我们探讨字意,领会汉字内涵。
小燕:“舟”是象形字。《说文》中记载“舟,船也……以济不通。”可见“舟”的用途是_____。
小欣:“船”由“舟”衍生,但二者又有不同。《说文》中提到:“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溯沿也。”可见“船”的用途是__________。
小敏:我发现从“舟”取义的字,基本都与船有关。比如“舰”“舵”“___”等字表示不同类型的船与船的部件。
小汤:甲骨文的“航”字是向人手持长篙站在船上,因此他的本意可能是_______;小篆“航”的右边是“亢”,表示对抗,体现出古人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气。
小郭: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汉字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你们说得太好了!明天我打算这样向老师转述我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__________
(2)【活动二】非遗论坛 龙舟精神传承为了解龙舟文化,小组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龙船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执戈竞斗,谓之“抢标”。汉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此技北门王哑巴为最……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节选自《扬州画舫录·端午龙船》)
材料二
很多人对于扬州博物馆里的龙舟,印象最深的当属博物馆二楼中庭的唐代竞渡船了。这件文物1960年3月出土于今施桥乡夹江内,船厂13.65米,宽0.75米,内深0.56米,使用整根楠木刳成。据唐代史籍记载,扬州风俗,每年端午节要在江边支流上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观众数万,热闹非凡。
①以上材料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龙舟精神”?请提炼并概括,补全海报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班级准备采访扬州市文史馆员罗专家,请你完成下列采访提纲。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名著领航。(12分)
6.《木兰诗》中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下面是文学作品中的几位女性围绕“奋斗”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人物自白。请填出她们的姓名。
①_______坚定地说:“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②_______不屈地说:“我虽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
③______听后感慨地说:“假如我有两位姐姐的觉悟,敢为自己奋斗一把,祥子哥一定会接纳我,我也不会被亲爹逼上绝路了。”
7.学校举办“无奋斗,不青春”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帮助同学们整理相关素材。小希想以名著中的人物为论据撰写演讲稿,请你结合相关情节补充。
我想成为像孙悟空一样的人,他__________,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散发着人性、佛性的光辉;我想成为像保尔一样的人,他__________,实现人生价值;我也想成为像梁生宝一样的人,他_________,从而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道路。
8.在演讲比赛中,小悦以“微躯亦有光辉”一句作为观点,从以下名著中选取一例来歌颂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你认为哪部作品中的人物最不适合,并阐述理由。
A.范爱农(《朝花夕拾》)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李逵 (《水浒传》) D.严贡生(《儒林外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小陆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诗获罪入狱,幸免一死。十二月,被贬黄州,担任闲职。
元丰三年。二月,抵达黄州,寓居定慧院。
【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正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③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是日剧饮⑤而归。
(《游沙湖》)
元丰四年。居临皋亭,生活困窘,在东坡开荒十亩。
元丰五年。在东坡修五间草堂,自题“雪堂”。常与客饮酒,出行。
【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⑥。夜阑风静縠纹⑦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注释】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歌:这里指词,此词词牌为《浣溪沙》。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⑤剧饮:痛饮。⑥营营:指追求名利。⑦縠(hú)纹:形容水波细纹。
元丰六年。十二月。
【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赴汝州。
9.阅读语段(乙),请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因往相田:
(2)而颖悟绝人:
(3)余戏之曰:
(4)日剧饮而归:
10.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三处。
有 王 逸 少 洗 笔 泉 水 极 甘 下 临 兰 溪 溪 水 西 流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陆发现苏轼在黄州期间心境发生了变化,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结合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及其诗文,推断苏轼旷达胸怀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材料一】
芒种的”芒”,指有芒植物的麦子该收割了;芒种的”种”,指谷黍类作物到了播种的时候;芒种,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一 “收”一“种”,道出了芒种的节气内涵,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材料二】
2022年6月6日,江苏扬州,芒种节气,宝应县安宜镇贾桥村,农民在刚刚收割完的麦田里忙着栽植芡实。当地媒体分享了一组照片,其中四幅如下:
【材料三】
古代有许多描绘芒种节气的诗句,部分摘录如下: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②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③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④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材料四】
①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中国人几乎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②“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
③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我们可以想象,水獭开始捕鱼了,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雨水之后是惊蛰,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万物,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这些美好的画面滋养了多少精彩的诗篇。
④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自然会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其中《审时》篇用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来解释农业生产过程与确定原则,这些促成了内涵丰富、以掌握农时为目的的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
⑤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⑥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催生了二十四节气。
⑦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0日第05版有删改)
14.请根据【材料一】谈谈芒种的节气内涵道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四幅图为【材料二】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材料三】中的诗句哪一句不是描绘的芒种这个节气(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C.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D.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17.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探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有哪些因素?
(四)文学文本阅读(15分)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①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②“什么话呢?”
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④“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⑤“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⑥“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⑦“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⑧“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⑨“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⑩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⑪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⑫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⑬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①。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⑭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⑮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⑯“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⑰“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⑱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⑲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②
(选自《叶圣陶文集》)
【注释】①橘树:屈原在《橘颂》中说“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橘树根深蒂固难以迁徙,志向更加坚定专一。②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形容大众软弱意志消沉,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义的行为。
18.阅读文章,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19.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在细节中见内心世界,见人物性格,结合加点字词,品味下面的句子。
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书时,我们总是“于细节处见精神”。小语和小文在文章称呼“吴老先生”这个细节上展开探讨,你支持谁?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另一种“细节”:“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孤立地看,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些自然存在物一旦进入作家的艺术构思,就会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产生非凡的意义,达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结合本文的“橘树”谈谈你的阅读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60+3分)
【金秋硕果】
22.按要求写作。
《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吕语集粹·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请以“种瓜得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3)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1分)
1.①.cuò ②.犷 ③.C
2.①.示例:让失败锻炼你不灭的韧性; ②.让酷霜降临你昂起的肩头。
【解析】
【1题详解】(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正确使用。
挫折:读音为cuò zhé,意思为,失败;失利;
粗犷:读音为cū guǎng,意思为,粗鲁强横。
(2)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结合横线后的内容进行判断,第一处横线后“领略那片静谧的轻松”符合在“田园”的氛围,所以第一处应填④句;第二处横线后“欣赏穿梭的人群中写满沧桑的面孔”中“穿梭的人群”可以在立交桥上看到,所以第二处应填②句;第三处横线后“倾听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符合围炉聊天的氛围,所以第三出应填③句;第四处横线后“感受大自然”符合在山巅的氛围,所以第四处应填①。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