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知识点梳理
《朝花夕拾》
【识记】
作品名称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的原题为《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意为早晨坠落的花下午捡拾起来,意味着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与情感。
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重要情节
1.《狗•猫•鼠》
鲁迅在《狗·猫·鼠》中表达了对猫的厌恶和仇恨,并说明了自己仇猫的原因:
(1)猫对弱者的欺压:鲁迅在文中描述了猫在捕食老鼠后,会尽情玩弄,再吃下去。这种行为被鲁迅视为欺压弱者的象征,体现了猫的残忍和自私。
(2)猫的媚态:鲁迅认为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这种媚态被鲁迅解读为虚伪和狡猾,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猫的厌恶。
(3)猫的叫声:猫的叫声令鲁迅心烦。在鲁迅看来,猫的叫声中透露出虚伪和装作善良、温顺的外表下的凶狠本质。
2.《阿长与〈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一开始讨厌阿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让鲁迅感到厌烦。
(2)阿长睡觉时“大”字的睡相让鲁迅感到不快。
(3)阿长懂得很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让鲁迅感到讨厌。
(4)阿长踩死了“我”心爱的隐鼠,却没有为此事负责或表示悔过,让鲁迅非常生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改变。阿长帮助鲁迅弄来了《山海经》,让鲁迅对她产生了敬意。这一情感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阿长虽然有许多毛病,但她能办到别人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帮助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2)阿长对鲁迅的关爱和照顾,让鲁迅感到感动。
(3)阿长的善良和真诚让鲁迅对她产生了敬意。
3.《二十四孝图》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卧冰求鲤等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行了分类评价。
(1)批判。鲁迅认为老莱娱亲的故事是虚伪的,他觉得这种欺骗是对于年老的父母的欺骗。鲁迅对陆绩怀桔也表达讽刺态度。他认为这个故事中的孝道行为是虚伪的,是出于一种表面的孝心,而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他也批评了郭巨埋儿的故事,认为这种行为过于极端,甚至有些残忍。
(2)质疑。对于哭竹生笋和卧冰求鲤的故事,鲁迅认为这些故事虽然表达了孝道的精神,但其中的行为过于神奇和不可思议,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
(3)赞扬。而对于子路负米和黄香扇枕的故事,鲁迅则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认为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和关爱,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鲁迅标明了他对孝道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孝道应该是一种真实、自然、贴心的关爱和尊重,而不是通过虚伪或极端的行为来表现。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5.《父亲的病》
陈莲河和叶天士是《父亲的病》中的两个庸医形象。陈莲河是一个外表看似和蔼可亲,实则内心狡猾、毫无医德的庸医。他常常利用病人的无知和恐惧,通过欺骗和夸大病情来赚取钱财。他对病人的病情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能从病人身上得到多少利益。在给鲁迅的父亲治病的过程中,陈莲河采取了一系列荒谬的治疗方法,如给鲁迅的父亲开的药引是“蟋蟀一对”,并且要求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此外,他还开了一些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即“败鼓皮丸”。这些“灵丹妙药”和“奇特的药引”都是他为了骗取钱财而故意夸大病情、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治疗方法。这些药物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伤害。叶天士是一位所谓的名医,但他对待病人并不真心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叶天士自称为“叶半仙”,但实际上他只会使用一些奇怪的药引和药方来治疗病人。叶天士还经常拒绝免费治疗穷人,只对有钱人感兴趣。最终,鲁迅的父亲在庸医们的“治疗”下离世,这给鲁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6.《范爱农》
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起与范爱农的初次相识,对他的傲慢态度和冷漠表情印象深刻。再见范爱农时,鲁迅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看到范爱农在绍兴教书的困境和悲惨生活,更加同情他的遭遇。然而,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范爱农已经不再是那个傲慢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更加成熟、沉稳的人。他对待鲁迅的态度也变得更加谦逊和尊重。在饮酒中,两人逐渐消除了误会,开始相互理解和关心。鲁迅感到范爱农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人,他的遭遇和困境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信念。最后,范爱农因病离世,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深感失去了一位知己和朋友,对范爱农表示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了解】
社会文化背景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这部作品描绘了当时的事态人情、民族文化,流露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在《朝花夕拾》的写作过程中,鲁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复杂的。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写下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朝花夕拾》。尽管这部作品是在追忆往事,但它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理解】
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双重视角。童年视角和成年视角相互交织,相互补充。通过童年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鲁迅童年时期的纯真、好奇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通过成年视角,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人物形象
长妈妈
出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惯,如过年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但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在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的情况下,只有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藤野先生
出处:《藤野先生》
原名藤野严九郎,日本人,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医学教授。他为“我”添改讲义,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注重调查、治学严谨。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藤野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待“我”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体现出藤野先生的君子风范。
范爱农
出处:《范爱农》
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东京初识,“我”与他发生误会,觉得他“很可恶”;故乡重逢,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共同任教时,看到“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写出了范爱农对工作的热情,因革命胜利而喜悦;但革命的不彻底性,终使范爱农在对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风雨时终至溺水而死。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父亲
出处:《五猖会》《父亲的病》
“我”在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玩耍,父亲却将“我”送入严苛的私塾读书,“我”急切的想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拦住“我”让“我”背诵苦涩难懂的诗文《鉴略》。父亲虽然爱“我”,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甚至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但因为自己让父亲不能平静地离世,鲁迅对父亲的情感愧疚多于指责。
衍太太
出处:《琐记》《父亲的病》
衍太太鼓励孩子吃冰,看孩子们打旋子,站脚助威地喊着加油,有小孩子跌倒,她又和人家的母亲说,我不要他们玩,你看摔了吧。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
寿镜吾
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的启蒙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关爱学生,严而不厉,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但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是封建教育的执行者。
…………
主题
1.《狗•猫•鼠》
文章表现了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恶;结尾时在叙及对付“猫们”的态度和策略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了鞭挞,同时表现了作者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战斗精神。
2.《阿长与〈山海经〉》
记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一位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礼节但却善良、朴实的保姆长妈妈。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赞美与怀念。
3.《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的阅读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和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
“我”对五猖会热切盼望,父亲却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先背《鉴略》,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他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借此说明的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