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01日
资源编号 72511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03-28 中考 0 1,13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下列早期人类与材料中的“神农”最有可能同处一个时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栽培稻谷遗存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

A.商鞅变法的作用

B.兼并战争的后果

C.北方民族大交融

D.百家争鸣的原因

3.下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坐拱手陶俑,它是土与火塑造出的陶质躯体。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与阳陵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关的统治政策是(  )

A.严刑酷法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拓土开疆

4.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5.下表是《唐以后河北、浙江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格所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科举的影响力遍及中国南北

B.江南经济发展促进文教兴盛

C.北方地区经济地位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往南转移趋势明显

6.下列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历史(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蒙古

7.“元代行省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主宰着行省。”这反映出行省的设置(  )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扩大了元朝统治的疆域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8.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9.我国的疆城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城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B.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11.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等理论与甲午战败以后的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义和团        D.革命派

12.某些口号承载着时代烙印。按照口号的提出时间,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1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次日占领沈阳。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该事件就是震惊中外的(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皖南事变      D.九一三事件

14.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做广告时,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无敌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说明了(  )

A.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C.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15.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创始于1907年,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销售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6.《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了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应该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7.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力大

C.取决于改革开放的影响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汉谟拉比坚持的“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的立法原则已经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可知(  )

A.《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响深远

B.法典是汉谟拉比唯一的成就

C.法律文明源于古代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注重法律公平正义

19.下图所示关卡数量的变化导致了(  )

A.庄园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西欧中世纪教育快速发展

C.城市与封建主的经济抗争

D.拜占庭帝国国势日渐衰弱

20.1864年,各国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指导工人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斗争;1871年,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些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可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D.动摇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21.美国独立战争电影《爱国者》、拉美殖民地电影《拉美独立战争》、印度电影《起义》、《非暴力不合作》、《甘地传》,为上述电影拟定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C.非暴力与民族复兴

D.亚非拉的独立之路

22.“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以上内容出自(  )

A.废除农奴制法令 

B.1787年美国宪法

C.《宅地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影响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

B.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潮流

24.漫画中的历史:请你为这组历史漫画(如图)归纳一个相同的主题。它是(  )

A.英国衰落      B.大国争霸       C.世界大战      D.两极对峙

25.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世贸组织成立

B.中外科技与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电影艺术的发展

C.两极格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中外政治发展——国际工人运动——俄、中两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材料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世界古代史上与汉唐时期同类型对外交往的史实。(4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交往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立论有据。(8分)

27.(12分)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2分)

材料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想。

——红军歌谣

(2)歌谣反映了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时的艰苦生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革命道路?(2分)

【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摘自歌曲《社会主义好》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哪一历史事件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哪一条道路?(3分)

【指导思想的发展】

材料四: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4)哪次大会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哪次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上,什么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分)

(5)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我们应该怎么做?(2分)

28.(12分)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多样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世界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分)

材料二: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丝织品,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2)在丝绸之路中以和平交流的方式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是什么人?列举他们在数学领域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2分)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使中日两国先后陷入殖民危机。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昔日仰羡的中华不再是学习、模仿和追赶的对象,而是日本避免重蹈覆辙的“殷鉴”。1853年“佩里扣关”后,民族危机成为日本的现实,经历了“萨英战争”和长洲“攘夷”的惨痛失败,日本的社会精英们开始醒悟与西方“力”的文明对抗徒劳无益,既然无法对抗,那就只有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世界。

——杨栋梁《近代以来日本文明观的变迁》

(3)材料三提及的“佩里扣关”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日本是如何改变自己,适应新世界的?(2分)

材料四: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并以英国为例说明“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29.(14分)某校九年级(3)班以“百年变局与中国命运变迁”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发现新大陆的是航线(填字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有助于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的。(3分)

【西方开始主导世界】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4分)

【全新秩序的变革】

材料三: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影响日益增长的动力仍在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世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因此,全球秩序得以快速的变革。

——(英)马丁·雅克:《大国雄心》

(3)材料三认为中国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为推动全球秩序变革所采取的措施。(3分)

(4)通过探究,你对中国在国际大变局中的命运变迁有何认识?(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D

【详解】根据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可知“神农”时期已经开始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可知是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居民有河姆渡居民,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据题干信息“…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思想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选D项;商鞅变法的作用是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统一奠定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不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腹地形成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迁徙,促使北方民族大交融,排除C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7251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