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徜徉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①“青春”当属最美好的词汇之一。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②奋斗是最朴素的“成功学”,是迈向目标的最可靠阶梯。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应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古人言:“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行大道、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溶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苏轼曾挥笔写就“诗酒趁年华”,让我们以梦为马、不(fù)韶华,用奋斗精神(铸就/筑就)青春的底色,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1.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旷( )野 不(fù)( )韶华。
2.依次选出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融入 铸就 B.融入 筑就 C.溶入 铸就 D.溶入 筑就
3.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中“青春”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B.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奋斗”比喻成“阶梯”。
C.③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主语是“新时代”。
D.“博大精深”“遇见沙漠”“开掘井泉”词组类型相同。
4.处依序所填标点正确的是( )(2分)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5.默写句子。(8分)
(1)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式微》)
(2)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子衿》)
(3)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蒹葭》)
(4)孟浩然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
6.某学校开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7分)
(1)在本次“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中,推荐你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这次活动的开场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学校成立了环保社团,下列不适合作为该社团名称的一项是( )(2分)
A.绿色家园 B.只此青绿 C.心灵花园 D.蔚蓝天空
(3)下而是同学们为“节能宣传周”活动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帮助修改。
近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甲】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大气和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频发等等问题。为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乙】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创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我国在持续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做贡献的基础上,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丙】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节能低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①【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将【丙】处画线句改成祈使句,使它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16分)
【甲】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乙】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丙】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8.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桃可千余树( )
(3)溯源而上( )
(4)屡陟弥高(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从语言风格上说说【乙】诗中所描写的桃源景象与【甲】文中陶渊明所描绘的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陶渊明和袁中道都写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但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结合【甲】【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9分)
【材料一】
科学兴趣是对科学相关事物与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帮助个人确定学习的方向,进而可发展为一生对科学的爱好及追求。科学兴趣最初产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及学前,主要以好奇心的形式出现,是不稳定的广泛的兴趣。中小学阶段则是将孩子的好奇心发展为稳固的科学兴趣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持续稳定的科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下降、自信心减弱,且只有18.8%的八年级学生期望长大以后从事科学职业。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科学自信心和科学职业期望的发展情况难以适应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要求,亟待加以改善。
(摘编自《遵循兴趣发展规律点燃科学之梦》,2023.8.16《科普时报》)
【材料二】
在信息激增的时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好奇心旺盛,对未知世界充满渴望。科学的真正力量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学术界,它的种子需要播撒到每一个年轻的心灵中。特别是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科学素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实践教学是关键。通过实践,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同时,鼓励孩子们与同伴、家长、老师分享科学发现,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有关单位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科学讲座和展览,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前沿;引导孩子们进行相关科普创作,如绘画、写作等,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摘编自《让科学成为青少年快乐成长的伙伴》,2023.9.2《科普时报》)
【材料三】
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和展现科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桥梁纽带。
在“双减”背景下,科技馆的任务是做好与学校主阵地的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然而,科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不同城市、地区都存在明显差异,科技馆亦是如此。因此,科技馆要聚焦当地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痛点问题,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科学教育目标,设置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以弥补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瓶颈问题。科技馆的科学课程体系创设与学校科学课程既保持充分联系又有鲜明区别,能够建立连接且避免课程同质化。学生们能将校内的理论知识自如地应用在科技馆的实践性学习环境中,并能够在科技馆内进行科学交流与成果展示。同时,利用科技馆的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知识领域,实现校内校外“双轮”驱动,为科学教育真正做“加法”。
(摘编自《“第二课堂”服务科学教育,科技馆大有可为》,2023.7.11《科普时报》)
【材料四】
科学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价值与作用。开展科学教育研究,建立科学教育学,对于改进科学教育实践、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和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整体而言,科学教育学尚未在我国多数大学形成良好的建制。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政府、学校和社会要营造好科学教育发展的环境。比如,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政策,国家要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连贯的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校外科普与科学传播机构要积极配合学校科学教育,让校外科普活动和科学传播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全社会要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科学文化和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等。
(摘编自《科学教育学,这门学问要加强》,2023.7.22《科普时报》)
12.根据【材料二】,说说应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展科学教育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据调查,大部分八年级学生不希望长大以后从事科学职业。
B.科技馆是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桥梁纽带,科技馆的科学课程体系创设与学校的科学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建立连接且避免课程同质化。
C.为了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连贯的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体系。
D.科学兴趣最初产生主要以好奇心的形式出现,但它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帮助个人确定学习的方向,发展为一生对科学的爱好及追求。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1分)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 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______________。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 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如一五立竺曰 五 十十。丙丶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15.下面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段,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16.第②段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3分)(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3分)
(四)名著阅读。(7分)
19.阅读下面的名著节选,完成文后任务。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删改)
(1)品读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创作的一本字书。这本书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它也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B.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可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
C.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拥护旧文化、旧制度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D.李白用诗来书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书写那个大时代。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用乐府的精神描写社会生活,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如“三吏”“三别”等。
三、表达与写作(共54分)
(一)小作文。(9分)
20.同学们打算在“名人的童年故事”版块中插入莫言的画像。请你仔细观察画像,抓住莫言的特征,为他写一段肖像描写。150字左右。(9分)
(二)大作文。(45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围绕着“新”“旧”二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可以是写实,也可以是想象。题目自拟。(45分)
元旦假期,我们告别了旧的2023年,迎来了新的2024年。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新”与“旧”:一件新衣服旧了,我依然很喜欢;有了新朋友,老朋友的感情也没有变淡;家里的旧相册,记载了我这个新生命的成长过程……“新”与“旧”二字有没有引起你的回忆?或者引发你的联想与想象?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kuàng 负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旷野:kuàng yě,空阔的原野。不负韶华:bù fù sháo huá ,指不辜负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
2.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融入:融合、混入、混合。溶入:将一种物质完全和另一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使其消失或难以区分。结合“行大道、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此处指的是“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应使用“融入”;第二空,铸就: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筑就:指建造房屋之类的建筑,如筑就城墙、筑就房屋等。结合“用奋斗精神……青春的底色”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此处指的是“塑造人的性格”,应使用“铸就”;故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