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分析样题
七年级历史
友情提示: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面共6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写在其它位置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项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原始人类中,最早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下列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特征是( )
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独立分散 B.多元一体 C.传说色彩 D.封建专制
3.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 )
A.彩陶文化兴起 B.打制石器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兴起
4.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据此说明( )
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良渚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
C.原始农耕生活丰富
D.良渚古城经济发展水平高
5.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最终控制中原地区的关键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阪泉之战
6.湖北铜绿山矿冶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冶”,它充分证明了青铜冶铸技术和铁的冶铸技术有传承和嫁接关系。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冶铜业出现于春秋晚期
B.冶铁业要比冶铜业发达
C.春秋时期铁器使用普遍
D.冶铁继承部分冶铜技术
7.《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
8.春秋时期,有个国家在走向繁荣富强后继而北上争霸最终成为中原霸主,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南方地区的认识。这个国家是( )
A.齐国 B.吴国 C.燕国 D.秦国
9.某一历史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持续了大约两百五十多年。这一时期是( )
A.商朝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末期
10.下图是商鞅铜方量。其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商鞅规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佐证( )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C.秦国统一度量衡 D.秦朝废除井田制
11.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提出自己的国家治理原则,主张“事在要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该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12.“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材料中描述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
A.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制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14.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措施,有些措施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重视以德化民 B.推行轻徭薄赋 C.改变币制混乱 D.修建了骊山陵
15.汉武帝为限制诸侯王势力,让他们分裂王国领土,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列侯的封国就归汉廷直辖。这样一来,王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对汉廷再也构不成威胁。这一做法是( )
A.行推恩令 B.设置刺史 C.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16.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三国鼎立 C.光武中兴 D.王与马共天下
17.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而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吴普
18.下图所示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都定都于( )
A.建康 B.咸阳 C.长安 D.洛阳
19.下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0.十六国时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北方分裂政权的终结者是氐族人苻坚,他所属的政权是( )
A.西晋 B.前秦 C.北魏 D.东晋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有( )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改进技术,直播水稻
③种桑植药,多种经营 ④织布制瓷,发展手工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淝水之战 ③北魏统一北方 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23.史书记载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据材料所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说汉话 C.穿汉服 D.改汉姓
24.某文献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这一内容可能出自( )
A.《史记》 B.《九章算术》 C.《道德经》 D.《齐民要术》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是当时仍然催生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选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 B.道教开始兴起 C.颁行《大明历》 D.制作“金缕玉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打通了中西交通线,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汉朝出产的丝绸、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很快成为罗马帝国最为畅销的商品。而西方的葡萄、胡麻、马匹也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材料三 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当地很多文物默默诉说着千百年前东西方商贸的互通与繁荣。随着中国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宁夏的丝路贸易盛况正在重现。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代“丝绸之路”的奠基人是谁?据材料指出这条道路的起点。它主要沟通哪两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结合所学,这两大洲在汉代还可以通过什么道路开展贸易?
(2)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朝廷为管理西域所设置的官职及其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汉朝经营西域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
27.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
——《晋书·江统传》
材料二 西晋末年,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避难,南迁人口之多,竟已占到北方原来人口的十分之六七,北方的流民给南方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资源。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
材料三 平城在西汉初年只是一个普通的县邑,不复引人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拓跋氏建立的政权迁都于此,大量人口也随之迁徙而来,平城成为当时黄河流域人口最多的城市,这种情况延续了近百年的光景,其后开始减少。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材料一“戎狄居半”的原因是什么?“戎狄”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列举其中两个主要民族。
(2)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这次人口迁徙的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分析平城人口后来减少的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A项正确;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可得出,不同区域出现的陶器不一样,但却又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彩陶,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项正确;三者有类似的地方,因此不是独立分散,排除A项;题干图片信息看不出传说色彩和封建专制,排除C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