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02-14 0 879

本资料来自专辑:

江苏各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汇总
江苏各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南京市玄武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常州市202...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测试时长为70分钟。

2.请将姓名、考号等认真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选择题答案,请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答案,请用0.5毫米黑色钢笔或墨水笔直接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或答题纸规定区域以外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在中国境内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

注:以上图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A.农作物种植的开始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早期农具的革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3.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的年代尺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东周建立

4.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   ②司母戊鼎铸造成功

③桀统治残暴,引起民众的反抗         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主题探究时,查阅了有关“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历史资料,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产生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6.商鞅变法实行十年以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是因为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③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源自《道德经》,它体现的思想是(  )

A.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B.“仁”,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C.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8.西汉政论家主父偃曾这样评价一位君主:“……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评价的是(  )

A.秦孝公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9.在学习某次农民起义时,同学们分享了“伐无道、诛暴秦”“遇雨误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等关键词,其中揭露了此次起义爆发根本原因的是(  )

A.“伐无道、诛暴秦”    B.“遇雨误期”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揭竿而起”

10.下图阴影区域在西汉时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为此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光武帝合并郡县                               D.甘英出使大秦

11.下面这段文字,描述的作品是(  )

A.《论语》        B.《韩非子》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2.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佛教是最早在中国流传的。以下关于佛教说法正确的是(  )

A.佛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

C.四川成都青城山是最早开始进行佛教活动的场所

D.佛教传入中国,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13.某同学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秦朝的灭亡           B.西汉的建立           C.东汉的兴衰            D.三国鼎立

1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下与曹操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B.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官渡,带着败兵北撤

D.220年,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15.图示法有利于浓缩历史教材,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具简约性。下面的图示中“?”处的朝代是(  )

A.西晋                      B.北魏                      C.南朝                      D.北朝

16.在某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17.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西晋末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直接导致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B.晋惠帝昏庸无能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八王之乱的发生

1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对“长期动乱时代”的阶段特征归纳最合理的是(  )

A.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D.经济繁荣与文教昌盛

19.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  )

A.庄子                      B.司马迁                  C.光武帝                   D.王羲之

20.下列关于两汉、魏晋科技和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B.东汉华佗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C.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东晋祖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60分。)

21.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发展,在冲突中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朝北方边境地图(局部)

——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26页

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图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耕画像砖(西北人民扬场的劳作场面)

——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图2:北魏陶俑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对秦朝北方边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是哪一民族?秦朝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条“通道”的名称。它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4)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什么现象?

(5)综合以上材料,你发现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治国理政既各有特点,又都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的部分施政措施

材料四  改革措施示意图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分析实行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将材料二示意图中A、B处补充完整。并判断该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哪一制度?

(3)依据材料三,仿照示例完成表1和表2。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结合所学指出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5)结合以上不同时期的治国理政措施,你有何认识?

23.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战国时期某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你从材料一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请另举一例证明此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2)材料二中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应对这一状况?这为汉初哪一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依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人遗址距今约7000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半坡人遗址距今约6000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兴起。“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说明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上面的图案反映了家畜的饲养;河姆渡人遗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只有“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能够说明先民已经开始农作物种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只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上面的图案反映了家畜的饲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只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体现早期农具的革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淮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69450.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