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要点梳理
一、文言文考点
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
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文言文解词
(一)文言实词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1.一词多义[来源:学科网]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三、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四、文言文断句
(一)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二)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看句式,据修辞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五、文言文内容理解
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六、文言文感悟、评价
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
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
温故知新
一、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请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 ②急:_______ ③谓:_______ 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的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的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运用。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以上节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__________和学习__________的六句话。
5.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是知(zhī zhì)也 诲(huī huì)人不倦
6.想想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敏而好学__________ 敏以求之者也__________
7.用“/”标出下面这句话的停顿(两处)。
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好 古,敏 以 求 之 者 也。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大意。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中的第__________句(填序号)对于我很有启发,因为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 )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 )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
10.请把文中括号里的生字补充完整。
11.请解释“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用七组比喻来形容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奇花初胎、____________。
13.最后一句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歌颂了_________的发展前景,歌颂了__________的勇于担当。(后两空选填“A少年中国 B中国少年)
14.下列关于《少年中国说》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是说,只有中国的少年才有充满力量。
B.作者当时处于晚清封建统治下的“大老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
C.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流亡日本,怕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特意夸耀中国少年。
D.作者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阅读:精彩回放。请再次品味课文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孔君平诣(yì zhǐ)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ìng yī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5.在“——”处补充原文,并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7.联系课文完成填空。
(1)( )为( )设果。
(2)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8.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君”和“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19.《杨氏之子》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很熟?用“——”画出来。
20.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言文《自相矛盾》,做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1.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 其人弗能应也。( )[来源:Z_xx_k.Com]
22.写出下面“之”的不同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众皆笑之。( )
2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 )
A.自圆其说 B.漏洞百出 C.言行一致 D.表里如一
2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___________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小古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
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②蔽:隐蔽。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⑤所以:……的原因。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⑦恃:凭借,依仗。
27.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故:________ 渔:________
②亦足以鉴。鉴:________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
人有恃智,亦足以鉴。__________________
29.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来源:学科网]
萧遥欣
萧遥欣①,年七岁,出游时,见一小儿,善弹②飞鸟,应弦坠落。遥欣曰:“鸟飞空中,无害于人。游戏之事,亦多端③矣,何必多残生命以为乐也?”小儿感其言,遂不复弹。
【注释】①萧遥欣:人名。②弹:用弹弓射击。③多端:多种多样。
3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善:_________ (2)应:_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_
3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游戏之事,亦多端矣,何必多残生命以为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萧遥欣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释】①赁: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午后归房( ) (2)呼童取书来( )
(3)僧大咤曰( ) (4)俱云“低”何也( )
3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书生的言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嗜学:特别好学。 ②怠:松懈。 ③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过期。 ④以是:因此。
37.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下面带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录毕,走送之
39.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作者最终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是( )[来源:学|科|网]
A.刻苦好学 B.手自笔录 C.遵守约定 D.家里贫穷
41.读了这则小古文,我们想到了古人勤奋读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___________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避患:避免灾祸。②及:到了……的时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42.对下列“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益爱之(代词,代指小翠鸟) B.牧场之国(到) C.杨氏之子(的)
43.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44.翠鸟一开始把巢做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做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45.“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_种意思。
4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阅读小古文,按要求做题。
父母之恩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①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②诊治。及年稍长③,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④忘其恩乎?
——选自《孝经》
【注释】①哺:喂食。②延医:请医生。③及年稍长:等年龄大一点。及,等到。长,年龄较大。④岂可:怎么能。
48.【朗读断句】借助注释读小古文,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B.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C.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D.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49.【提取信息】这篇小古文讲述了父母为孩子做的哪些事情?( )(多选)
A.乳哺、怀抱 B.延医诊治 C.使入学 D.不忘其恩
50.【理解句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表达运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为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请你回顾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见到的感人场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无良猫①
某恶鼠,破家②求良猫。餍③以腥膏④,眠以毡羁⑤。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①节选自《耳食录·恶鼠》,题目为编者自拟。②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③餍(yàn):满足④腥膏:鱼和肥肉。⑤毡羁(jī):毡子和毯子。
5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某恶鼠(厌恶) B.率不捕鼠(全都)
C.鼠以故益暴(好处) D.遂不复蓄猫(于是)
53.文中“______”是猫不食鼠的真正原因。可是主人却不明白其中道理,对猫的态度从开始的“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
54.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勉谕(yù)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①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由俭入奢易 _________ (2)若思得之艰难 __________
(3)可办粗饭几日___________ (4)莫待无时思有时______
5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若思得之艰难”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吾欲之南海
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孔融因触怒曹操,被判死刑。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琢钉戏:古时一种小孩儿玩的游戏。④身:自己一人。
59.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 )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 )( )
(3)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 )
(4)寻亦收至。 ( )
6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最后全被抓起来了。
B.“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这是疑问句。
C.“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是反问句。
D.孔融犯罪,他的儿子自然也有罪。
62.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6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章,知道了《论语》,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也知道了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口到”。
64.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用“﹏﹏﹏”画出原句。
大概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是我说的一样。
65.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 _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66.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文言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
67.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68.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吾:________ 尝:___________ 终日:__________ 跂而望矣:__________
69.《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欣赏。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7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7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子”指的是_____,第二个“子”指的是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72.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并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曾国藩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②不甘为下流③;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④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断:绝对,一定
③下流:下等,劣等。 ④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
73.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中的文言疑难字义。
方法 | 词语 | 提示 | 加点词意思 |
扩词筛选法 |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组词:杂志、意志、志向…… | (1)______ |
查字典 |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 ①shí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②zhì记住;记号。 |
(2)______ |
74.根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用“/”进行断句。(限断一处)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5.文中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教材可知,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展开。④裘(qiú):皮衣。⑤因:于是。
7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欧阳询尝行(曾经) B.晋索靖所书(写)
C.良久而去(不一会儿) D.三日方去(才)
77.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晋/索靖/所书 B.数/百步/复/返
C.乃/布裘/坐观 D.三日/方去
78.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用文中语句填空。
( )→(下马伫观)→( )→(宿其旁观)
79.文中主要通过对欧阳询的_________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80.解释加点的词。
(1)众皆弃去( ) (2)破之( )
81.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来源:学科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本学期我们学过司马光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
8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创新思维的事情,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 随意 要紧,重要。 说 下等,劣等 2. 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曾国藩 河伯观海 坐井观天 3.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故“漫浪”的意思是:随意。[来源:学科网ZXXK]
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故“急”的意思是:要紧,重要。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曾经说过。故“谓”的意思是:说。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故“下流”的意思是:下等,劣等。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