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28日
资源编号 67026

宿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4-01-11 八年级上册 0 91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江苏各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真题试卷汇总

宿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3. 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湖北织布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福州船政局

4. 观察下图,该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 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D.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6. 蔡元培在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该挽联描写的是

A. 谭嗣同视死如归气概

B. 梁启超变法图强的济世情怀

C. 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D. 李大钊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7. “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导致这一结果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次革命                   B. 护法运动                   C. 护国战争                   D. 北伐战争

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新”在(    )

A. 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B.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D. 倡导了新三民主义思想

9.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集会,血书“还我青岛”,群情激愤;5月4日,学生齐聚天安门游行示威。材料表明五四运动中(   )

A. 工人阶级成为主力                                              B. 商人市民纷纷响应

C. 青年学生充当先锋                                              D. 中共发挥领导作用

10. 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制定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11. 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A. 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 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2.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3. 一些文学与艺术作品反映了历史事件,与下列图片相关的语句是(   )

A.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4.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八一三事变

15.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面对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筑起了血肉长城。下列抗战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 赵登禹——台儿庄战役                                       B. 杨靖宇——豫湘桂战役

C. 李宗仁——平型关大捷                                       D. 彭德怀——百团大战

16. 1938年创作歌词“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从中可以感受到(    )

A. 抗日军民乐观自信的态度                                   B. 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气势

C. 解放战争人民必胜的决心                                   D. 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

17.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该事件

A. 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18. 如图所示战役意义是(   )

A. 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9. 下表中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五四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数的统治地位

D. 对外开放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20. 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申报》                   B. 《新闻报》                C. 《民报》                   D. 《时务报》

二、非选择题(21题7分,22题7分,23题8分,24题8分,共30分。请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由“沉沦”到“奋起”的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  五四运动                                    图二  《启航  中共一大会议》

(1)图一的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说明图二画作“启航”的寓意。

材料二  这次北伐入湘、入赣,得民众之援助极大,尤其是江西方面,农民参战更为踊跃。如攻新喻(今新余)时,北伐军已不支,农民(约二百人)用土炮逐走敌人,北伐军遂得冲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军之损失更大。此外,如一路之送茶送饭,觅渡肩挑,或代觅米粮等,则到处如是,给北伐军以种种便利。

——摘自《中央局报告》(1926年12月5日)

(2)根据材料二,概述湘赣农民在北伐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整理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怎样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2. 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拨正了航船前进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领导举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如右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材料三  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转战的历史。会师歌(节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及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哪次会议?

(3)歌词中“伟大的会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铁的意志”“血的牺牲”,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什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23. 维护民族独立是人类历史发展永恒的追求与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

——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

(1)材料一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列举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上的一场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3)党的七大在什么地方召开的?(1)七大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以什么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统一?

24.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全党动手,各地组织了大批土改工作队下乡,放手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和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农民群众兴高采烈。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力量得以迅速壮大,主要来源是土地改革后踊跃参军的翻身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的口号。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3)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是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

…………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A项正确;《北京条约》增开了天津为商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宿迁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6702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