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态变化》-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66258

第2章 《物态变化》-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2024-01-01 八年级上册 0 58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2 《物态变化》                     

考点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当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相互聚集为一种稳定的状态时,就叫做“物质的一种状态”,简称为物态;在19世纪,人们还只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特征来区分物质的状态,那时还只知道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间的变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1)固态:固体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不能压缩,不能流动;

(2)液态: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不易压缩,能够流动;

(3)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易压缩,可以流动。

3、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

4、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

5、摄氏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0,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7、体温计: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8、体温计也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1)结构:
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
②侧壁呈圆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
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
(2)使用前:甩一甩,使用其他温度计时不必甩;
(3)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离开人体以后温度会下降,这样水银以弯曲的管子为界(因为弯曲的管子很细,比其它地方细,管子冷却最快,收缩最快,就断开了)分开,温度下降,两边的水银向两边收缩而使水银柱断开,这样使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退回到玻璃泡内,所以即使离开人体,体温计显示的还是人体的温度,这样体温计才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考点2: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    影响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汽化吸热

2、液化:

(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3)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液化放热

考点3: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3)晶体熔化时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5)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6)非晶体熔化时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2、凝固:

(1)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凝固时特点: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4)非晶体凝固时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考点4: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热。

(2)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升华、结冰衣服也干了、干冰升华吸热、樟脑片消失、用久的钨丝灯变黑

2、凝华:

(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热。

(2)生活中常见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考点5:水循环

1、水的三态变化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2、珍贵的水资源: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 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

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着,这说明地球拥有大量的水,而且,水即使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它最终还是会回到地球表面,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面临“水荒”呢?

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淡水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冰川和地下水,它们的总和仅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3%;而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10%还不到!这说明,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可利用的淡水却很少。同时,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正面临危机。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1)破坏和过度开发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破坏和过度开发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土地沙化,河水污染,河流干涸等。

①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而报废的海河老桥的桥墩;②被污染的河流。

(2)水资源保护

①认识世界水情。充分认识全球水资源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与紧迫形势。

②认知水的价值。深化自身对水的知识的认知,逐渐构建水友好的价值观。

③做好宣传工作。主动积极担当节水宣传工作,普及节水知识,培育社会节水意识。

④践行节水行为。以实际行动践行节水生活,切实做到“珍惜水,爱护水”。

【考点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典例1】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只有一人体温是39.5℃

【典例2】一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中,分别如图中A,B,C,D所示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典例3】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其中甲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乙图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__℃。

【考点2  汽化和液化】

【典例4】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的热水汽化形成的

D.雪糕周围冒冷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

【典例5】(多选)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描绘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此时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典例6】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替代氟利昂进行工作的,液态环戊烷流到冷冻室时就会汽化成气态而 _________(选吸热或放热),气态环戊烷流到冰箱外的冷凝器里就会 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而放热,这样就可以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期保持低温。

【典例7】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将铁架台、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器材组装成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该先安装_________再安装烧杯;(选填“铁圈”或“温度计”)

(2)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下列温度中更适合作为水初始温度进行实验的是 _________;(填写序号)

A.20℃    B.90℃     C.100℃

(3)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_________℃;

(4)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由图象分析可知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  熔化和凝固】

【典例8】在我国“祝融号”火星车的顶部,有一个叫集热窗的装置,里面装有一种叫正十一烷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白天温度高时为液态,夜间温度低时会由于物态变化从而起到控温作用。该物质到夜晚会发生(  )

A.凝华                     B.液化                      C.凝固                     D.汽化

【典例9】(多选)如图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 t2时大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t3时刻物体内能比t2

D.t4时刻物体分子动能为零

【典例10】 “糖画”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为:将白糖加热成糖汁,用勺子盛起糖汁,在大理石上作面,等全部凝固后拿铲子铲起来即可,将糖汁变成糖画是 _________现象,该过程中     热量。

【典例11】如图甲所示是学习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装置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能使试管中的冰 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冰的同时开始计时,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取示数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 ____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 _________℃;

(3)图丙是实验过程中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根据图丙可知:

①冰是 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加热到第6min时冰处于_________状态;

②冰在第6min时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5min具有的内能。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典例1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典例13】(多选)“谷雨、白露、霜降、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谷雨,雨生百谷;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白露,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薄霜铺地;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大雪,雪兆丰年;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典例1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_____,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_____

_____和 _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5  水循环】

【典例15】关于水的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蒸气温度很高,小心烫伤

B.极寒地区,水只能是固态

C.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凝固形成的

D.0℃时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典例16】大自然中的水是循环的。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_____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_____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变成水是_____(以上三空均填物态变化)过程,需_____热。

【典例13】

1.下列有关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8℃

B.可乐与冰块的混合物的温度为0℃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5℃

D.永定夏天的最高温度是60℃

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50℃的酒精温度计

B.如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3.如图是物质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三种状态及其物态变化过程对应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从甲状态到乙状态必须达到沸点

B.物质从乙状态到丙状态是液化

C.物质从丙状态到甲状态的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D.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物质从乙状态到甲状态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物质在放热

B.C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

C.FG段表示物质处于固态

D.GH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5.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古老智慧尽显大国浪漫。下列古诗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

A.冬去枝疏花未绽,冰河初解气氤氲

B.久立庭前听菊笑,长衫沾露盼盈香

C.一夜轻霜披菊蕊,凌寒独立傲残秋

D.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6.水是万物之源,亦是生命之源。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关于自然界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冬,堆好的雪人,过了几天发现变小了,是因为雪吸热后熔化

B.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水吸热后汽化

C.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是因为水吸热后升华

D.滴水成冰,是因为水放热后凝固

7.物体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如图所示。则甲、乙、丙三种物态依次是(  )

A.固  气  液          B.液  固  气            C.气  固  液          D.固  液  气

8.水的物态变化是许多天气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下列天气现象的形式,与水的物态变化无关的是(  )

A.风                        B.雪                          C.雾                        D.霜

9.温度是表示物体 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是根据               性质来测量温度的,读数为 _______________。若没有甩就用它测量某实际体温为37.8℃的病人的体温,测得的结果为 __________℃。

10.如图,云海是黄山四绝之一,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云海主要是由高温水蒸气上升时遇冷 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而形成的。

11.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干冰(固态CO2)的制取是将气态的CO2加压低温处理变成固态CO2,该过程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干冰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____________________,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形成的小液滴。

13.雪是自然界中水的_____态;雾是自然界中水的_____态。

1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某同学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实验所选的液体温度计内的工作物质应该是__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

(2)实验时,先后四次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把四个现象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记录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_____℃;此时大气压 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做水沸腾实验一般在烧杯上加一个纸盖,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实验数据归纳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明家的冰箱应该更_______________(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

参考答案

【考点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典例1】B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缩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低于甲的体温,故B正确。故选:B。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第2章 《物态变化》-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https://www.0516ds.com/6625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