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第1章 《声现象》
知识导航
考点回顾
考点1: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考点2:乐音的特征
1、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4、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考点3: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例如: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了也是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消声(声源处控制噪音产生)
(2)在传播过程中用真空玻璃等办法来隔断声波的传播–隔声(传播过程中阻隔噪音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用戴上耳塞–隔声;(噪声的接收处控制或减弱噪声)
考点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内耳
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2、人能听到的声音条件有三:
(1)声源 且发声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 ;
(3)有良好的听力。
3、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
4、超声波与次声波产生与利用
(1)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较远: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
(2)超声波的波长比可闻声波波长短得多,它基本上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透几米厚的金属;
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冲击;
超声波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乳胶,颗粒极细,而且均匀;
超声波在诊断、医疗和卫生工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典例分析:
【考点1 声音是什么】
【典例1】在喜迎国庆活动中,学校组织了合唱比赛。下列关于“歌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
【典例2】(多选)如图所示是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发出嗡嗡声的声源是“鱼洗”
C.“鱼洗”发出的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D.众多“鱼洗”发出的声音汇集使声音的传播速度加快
【典例3】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_________产生,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增加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典例4】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着山崖的方向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时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汽车鸣笛到司机听到笛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考点2 乐音的特征】
【典例5】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尺划过梳子的速度
D.用大小不同的力吹笔帽
【典例6】(多选)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拨动钢尺的力度,将钢尺发出的不同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的三种不同波形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对各种情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波形图的音调比乙低
B.甲波形图的响度比乙大
C.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时,对应的是甲波形图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对应的是乙波形图
【典例7】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典例8】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强弱的因素。
(1)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选填“高”或“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_有关。
(2)钢尺紧按在桌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小一些,再让钢尺震动的幅度大一些。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3)实验表明: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声源振动的_________,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是声音的_________,听到声音的强弱还跟_________有关。
(4)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有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对比法”)。
【考点3 噪声及其控制】
【典例9】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典例10】(多选)如图所示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幅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
B.甲与乙音调相同
C.响度最小的是甲
D.乙和丙音调相同
【典例11】现代建筑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大多数窗户都采用双层玻璃密封,两层玻璃间几乎是真空,这种玻璃是利用_________的原理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从声音传播的途径分析,这是在_________减弱噪声。
【考点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典例12】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5Hz~25Hz。生物学家发现变异灰鲸Alice,其发声频率为52Hz,导致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的声音,如图所示为海豚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灰鲸与海豚同属海洋哺乳动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鲸听觉频率范围(黑色横条)很可能是( )
【典例1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人们利用听得见的次声波获得信息,来预测火山、地震、海啸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发生
C.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导航的启示,科学家制成了声呐
D.拉二胡时手指不断在弦上移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典例14】(多选)如图所示,关于四幅图中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发声的音叉能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B.乙:能听到水中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C.丙: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避免与障碍物的相撞
【典例15】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4日11时46分在扬州市宝应发生3.3级地震,震感明显。宝应某中学学生正在上课,广播中立刻传出教导员的声音,指导学生有序地撤离至空旷地带,学生能判断教导员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如图是两个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图形可知_________图响度小,_________图音调高。地震时会伴有_________(超声波/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范围低于_________ Hz。
巩固训练:
1.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听一听,你会发现( )
A.放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完全相同,与手表直接贴近耳朵的声音相同
B.放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某位置听到的声音会比手表直接贴近耳朵的声音强
C.放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完全相同,与手表直接贴近耳朵的声音不同
D.放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听到的声音不会比手表直接贴近耳朵的声音强
2.以下是几个我们已探究过的课本实验,其中用来探究声音传播问题的有( )
A.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B.耳朵贴桌面和离开桌面听到一个敲击声
C.观察扬声器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纸片变化
D.在空气不断被抽出的过程中观察声音变化
3.如图所示,我国古代工匠运用高超的工艺铸造出大小不同的编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发出声音主要是编钟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编钟,声音的响度相同
C.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
D.编钟和鼓合奏时声音都很悦耳,两者的音色相同
4.如图所示,是一张“网红”照片,我国航母上的起飞助理正在给出战机起飞手势,起飞助理需要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防止杂物吹到耳中
5.如图所示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幅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 B.甲乙丙中音调最高的是图甲
C.甲乙丙中响度最小的是图甲 D.甲乙丙中音调相同的是图乙和图丙的
6.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通过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
A.如图甲,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如图乙,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C.如图丙,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建筑工地停工
D.如图丁,小区内禁止鸣笛
7.端午节前,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比赛中队员们和着鼓点,喊着号子,有节奏地同时用力向后划桨,使龙舟快速前进,竞争激烈。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岸上的观众的
C.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
D.鼓声属于超声波,号子声属于次声波
8.双层真空玻璃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在减弱噪声上比普通玻璃的效果更好,因此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与甲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与甲响度相同的是______(选填“甲”、“乙”、“丙”)。
10.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昆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这种做法是属于在_________控制噪声;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这种做法是属于在_________减弱噪声。
11.考试时,开考铃声是由喇叭_________产生的,这声音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的耳朵。我们听不到心跳的声音,是因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12.为了认识声音,某实验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如图。
(1)如图甲所示,敲响音叉后,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质小球会被弹开。通过这一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实验中,悬挂着的轻质小球的作用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如图乙是一款科学实验玩具——真空中的声音。把发音器放在垫了棉花的底座上,盖上透明罩,把活塞向外拉,将空气抽出时,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再充入空气声音会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物能反射回来,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回声(设声音的传播速度为v声=340m/s)。
(1)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要有17米,则声音向前传播17m后又返回到原处,共需要多少时间?
(2)一个同学站在山脚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该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3)能否利用超声波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14.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小,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后来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象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
(1)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交通中的测速仪和医学中的彩超都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工作的,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实际测量中,若正在鸣笛的汽车静止,警察径直向这辆鸣笛的汽车处走过去,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现象。
(4)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从听到炮弹呼啸的声调越来越低,判断出炮弹正在_________他。(选填“靠近”或“远离”)。
…………
参考答案
典例分析:
【典例1】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解答】解: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BC正确;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空气中歌声约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故D错误。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