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1843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 )
A.协定关税 B.割地赔款 C.五口通商 D.设立外务部
2.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3.图片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 )
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D.近代中国人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任务
4.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抵御了西方入侵 B.促进了近代化进程 C.带动了政治变革 D.实现了富国强兵
5.下图反映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占领了中国的首都
B.都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C.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D.都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6.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7.某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项目时,构建了以下结构图。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治制度的演进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农民革命的发展
8.下列历史人物及著作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传播变法思想 B.反抗外来侵略 C.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D.提出“求富”主张
9.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下图所示道路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10.如图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主题。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走向近代 B.消灭封建 C.走向共和 D.军阀割据
1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选自诗人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严复的《天演论》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3.下图是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五四运动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斗争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下列选项中不是五四运动已经实现的直接目标的是( )
A.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B.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C.被迫同意将青岛主权归还中国
D.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14.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15.下列建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 )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A.从单枪匹马到国共合作
B.从幼年到成熟
C.从国共对峙到国共合作
D.从城市走向农村
16.下图为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影响这一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国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
C.工农武装割据的不断发展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17.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该会议召开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8.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 )
A.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D.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
19.下表是中共党史的部分主题及其统摄概念,据此推断③对应的应该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国共第一次合作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解放战争
20.1941年12月,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时,中国军队英勇搏杀,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这一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1.如图是某连环画中的一页,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岁月。画面描绘的革命故事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三大战役期间
22.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3.数据变化可以反映某段时期的历史。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B.人民群众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C.工农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力量的发展
24.改用阳历;要求限期剪辫……;劝禁缠足,解放妇女;禁止刑讯,将体罚改为课罚金,保障基本人权。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措施最有利于( )
A.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
B.有利于平等思想的普及
C.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观念的转变
25.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4分)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2分)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4分)
27.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3分)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4分)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5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问,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其中有协定关税的内容,这导致了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大大降低,便利了英国的商品倾销,A项正确;割地赔款和五口通商都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与材料内容联系不大,排除BC两项;设立外务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