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上历史第1-17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随着一声炮响,一纸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一声炮响”和“一纸条约”分别指的是( )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以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内容中,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的是( )
A.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炮轰广州城,攻陷大洁炮台
D.增开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人心和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据此理解,洋务运动是( )
A.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D.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
5.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B.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6.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反映的是( )
A.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马关条约》的签订
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而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外国侵略势力渗入中国腹地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D.《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的特权
8.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写道:“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
B.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9.《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接受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指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1.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上述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根除了国民封建思想
D.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至上法律,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宪法的有关精神,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照搬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B.继承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文
C.借鉴了世界先进的立法精神
D.得到了行之有效的贯彻落实
1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恰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
14.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先生赞叹这是“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C.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D.促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15.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16.习近平在某历史事件的纪念大会上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犹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对这一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7.“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提示五四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D.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18.下列刊物的出现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C.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上述材料中的“脚踏实地”指的是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B.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0.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 )
A.制定了党的最高最低纲领
B.正式决定了同国民党合作
C.在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
D.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21.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准确的是( )
A.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B.沉重打击北洋军阀
C.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促成国共联合抗日
2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秋收起义 ②南昌起义 ③井冈山会师 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②④
23.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指的是( )
A.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B.实行土地改革,取得人民支持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24.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会宁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⑤③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⑤③ D.①⑦②④⑥③⑤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的诗句反映了( )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敌后战场灵活的战术
D.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0分)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备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材料二 沙俄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三 关于19世纪末中国国内形势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图)
材料四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后与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比其他参战国从中国得到的更多的好处指的是什么?英法联军在北京的什么行为充分体现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2分)
(3)材料三中的《时局图》反映甲午战争后列强如何加强对中国的侵略的?1899年,美国为加紧侵略中国、和其他各国在中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提出了什么政策?(2分)
(4)材料四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产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影响?(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2分)
27.(13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只知道反对和抨击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才知道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通途还必须反对和抨击帝国主义。……最好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
——《从<新青年>的思想探索看中华民族道路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如今在五四运动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三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历史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五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西方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的革命者开始关注什么力量?(1分)
(3)材料三中“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由谁主持建立的?据材料,指出该组织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3分)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2分)
28.(12分)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随即在周围各县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组织。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县城,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斗争。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打破江西国民党军第一次“进剿”,占领宁冈全县,成立了宁冈县革命委员会。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摘编自《跟我学党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材料二 星星之火引发燎原之势,在朱、毛红军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湘鄂西、鄂豫陕等根据地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
——摘编自杨淞奎《中国近代通史:内战和危机(1927—1937)》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时代光芒。
(1)根据材料一,说出毛泽东初上井冈山采取的巩固根据地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建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有利条件。(4分)
(3)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4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一声炮响”和“一纸条约”指的是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