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九下知识梳理)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1、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激励人们崇尚道义。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准字音】
苟得(ɡǒu) 一箪食(dān)所恶(wù) 一豆羹(ɡēnɡ) 蹴(cù) 不屑(xiè)
弗(fú)受 不为(wéi)/苟得 不辟(bì)/也 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
【朗读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下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荷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门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⑪〔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⑫〔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⑬〔蹴〕踩踏
⑭〔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⑮〔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⑯〔辩〕同“辨”,辨别。
⑰〔何加〕有什么益处。
⑱〔奉〕侍奉
⑲〔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⑳〔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㉑〔已〕停止。
㉒〔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 今义:增多)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动词,是)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加何”)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成语】
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为历代儒家所推崇。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重点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并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理解性默写】
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5.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6.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选择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像孟子说的那样
舍生而取义者也
7.《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具体阐释了这种生死利义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对联】
上联:善取舍方为慧者,下联:知得失才是智人。
上联:因求生不择手段,下联:为取义岂惜此生?
上联:舍生赴死,下联:取义成仁。
上联:舍义取利失本性,下联:杀身成仁见品格。
上联:舍生取义是真理,下联:弃恶扬善乃本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任意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解析】此题考查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舍鱼而取熊掌”,孟子接着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话题自然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
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饿者”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在两难之间选择了饿死,这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又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从而有力地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
2. 文中所说的“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结合生活实际各举一例。
【答案】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做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危害国家人民的事。
【解析】
考查阅读拓展。结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可知“所欲”应指正义的事情,如为人民谋福利,实现“中国梦”,忠义气节等等。结合“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可知“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贪慕富贵、出卖近亲等。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富有趣味,请任选一例,具体谈谈其有何作用。
【答案】
示例一: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表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种事物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择优而取的心理。
示例二:排比。如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阐述了人要坚守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这样描写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
根据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将“舍鱼而取熊掌”比作“舍生而取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两者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要取最优选择;根据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以看出,作者连用三个“乡为……今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不可以失去羞恶之心,要保持本心,从“宫室之美”到“妻妾之奉”再到“所识穷乏者得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句式整齐划一,增强了语势。作答本题时,注意区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即可。
4.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比“万钟”更重要。②通过对比论证,证明抛弃“礼义”贪求富贵的行为不值得,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作用。
根据“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可知,“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根据“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知,“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等物质享受,可见,“一箪食,一豆羹”比“万钟”更重要;
根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在生命物质享受面前,有些人失掉了本性,结合“乡”和“今”的对比,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可知,通过对比论证,证明抛弃“礼义”贪求富贵的行为不值得,提醒人们反省自己,不要失掉本心。
5.选文开头从舍鱼而取熊掌的事例说起,有什么好处?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