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3题。(6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②我知道我的心是( )的,我的心还在( )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 )天上的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③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liáng,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④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1.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zhì zhāo 弛 梁 B.chì zhào 驰 粱
C.chì zhāo 弛 梁 D.zhì zhào 驰 粱
2.下面填入选段括号空白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跳动 奔涌 泛滥 仰视 B.跳动 泛滥 奔涌 仰望
C.跳跃 喷涌 激荡 仰视 D.跳跃 喷涌 泛滥 仰望
3.下面对选段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句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是一个病句。
B.句②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
C.句③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D.句④“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澝直的大道上跑着”的句子主干是“马儿跑着”。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唐代韩愈借《陋室铭》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词。其中“卜算子”和“天净沙”都是词牌名,“咏梅”和“秋思”都是题目。
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一岁四时十二个月,每月两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昨日“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有“贵庚”“令正”“见教”“仁公”等,谦辞类有“鄙人”“寒合”“犬子”“足下”等。
5.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膝文公下》)
(3)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诸葛亮《诚子书》)
(4)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要坚信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要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来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乐观。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描写了神奇的雪景,表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完咸下面的读书笔记卡。(4分)
时间:2022.5 | 编号:068 |
书名: ①________
作者:埃德加·斯诺 作品内容: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 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 ② |
|
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 ③ 人物分析:英雄气,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的力量。从主人公的 ④ (事件概括)中,读出了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 |
7.综合性学习。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1)~(2)题。(5分)
(1)请你分别概括出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材料①:1962年8月15日,雷锋网志不幸因公殉职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认为雷锋是和平时期青年的橹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宝传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列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材料②: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由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国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彤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人民日报呈解放军报》等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迷、雷锋日记等。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咸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2)针对下面文段中个别人的错误言论,请你写出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理由,作为反驳错误言论的论据。(3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组威部分。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人认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但也有个别人发出了不和谐的杂音:“经济社会,讲的是经济效益,付出就得有回报。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
二、阅读(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凤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上阙中“悠悠”一语双关,既指________,又指________。(2分)
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写登上北固楼远望风景,想起曾在此地建功立业的英雄,自然引起了词人历史的感兴。
B.“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词人热情赞叹环权,写他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不畏强敌。
C.词人在结尾处巧用典故,借曹操之口赞美孙权,意在言外,暗含对统治者的讽刺。
D.这首词通篇三向三答,沉郁顿挫,悲愤激越,读之令人怆然泪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4 分)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注】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0.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河阳之北(黄河南岸) 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且焉置土石(放置、安放) 一厝朔东(放置、安放)
C.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毕力平险(尽,全) 子何恃而往(凭借)
1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以残年余力 以告富者 B.而山不加增 子何恃而往
C.汝之不惠 人之立志 D.其妻献疑日 其一贫,其一富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以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传达出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B.甲文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疑惑的态度,第二次表达了富和尚嘲讽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甲文将智叟与愚公作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大智慧;乙文将富和尚与穷和尚作对比,突出穷和尚行动力强。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14.请简要概括愚公和贫者在性格特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5~19题。(13 分)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日:“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 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白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 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 “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________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________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湖《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中为“诗文或书画”。 “________”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________”。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________”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________”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5.请综观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3 分)
1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17.阅读第④段,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18.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第⑤⑥段中的横线处,依次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墨客 ③墨宝 ④舞文弄墨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说明对象“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C.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人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人模成型。
D.选文第③段横线空白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既……又……”。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0~24题。(14分)
秋韵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茶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勾匀的,从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展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禍、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
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⑧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20.面对京华秋色,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秋韵。请你综观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地点 | 香山 | 万安山 | ①________ | 小湖旁 |
秋韵 | ②________ | 萧索 | 富丽 | ③________ |
21.第②段中,万安山的秋韵既然不是作者要寻找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4 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2.5)
一、(共25分)
1.B(2分) 2.D(2分) 3.…………
5.(1)山重水复疑无路;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共8 分)
…………
2022年统部编版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下载: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