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12 课外叙事记叙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七十年前的开笔
聂绀弩
①我是庚戌年开笔的。即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宣统二年。这年正月十六日发蒙,一个月读完了《三字经》,又一个多月读完《学而》,读到《先进》不几页,放暑假,在家里休息。
②有一个晚上,有个隔壁小女孩来玩,那女孩比我小一岁,很乖巧,爹很喜欢她,高兴地告诉她打拳,自己先做个动作,叫她跟着学。她很聪明,教一遍就会。爹把盘子里的蜜樱桃用手拈了一颗送到她口里,她道了谢,就欢天喜地跳跳蹦蹦地回家去了。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了。我坐在清油灯背后的暗处,心里想道:“我爹什么时候也给我嘴里放一颗什么吃的呢?”
③“聂绀弩!筛杯茶来!”爹说。我立刻在包壶桶里倒了茶送去。爹不接茶,却注视着我的两眼。“哪样搞的?哭了!”我本没掉泪,爹一说,我就再也憋不住,泪雨哗地一下子洒下,有的滴到茶杯里了。
④爹接了茶,指了指座位说:“你坐下!”我就坐下了。
⑤爹问我:“你几岁?”“我八岁了。”“上学多久了?”“今年刚上的。”“已经读书了,不管读了多久,总要懂一点事了。你哭,告诉我是为了什么?”我回答不出,反而抽抽噎噎哭出声来了。
⑥“是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你?”爹说:“我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我的儿子。我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却喜欢隔壁家一个不相干的女孩子,你想想有这道理吗?你读书,我到你先生那儿了解过了,除了不很会背书以外,对于一个刚发蒙的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你读《三字经》的时候,能够告诉别人《学而》的字。你偷听先生跟别的大学生讲书,听得很有味儿,好像比那个大的学生还懂得多些,先生都看在眼里了。我跟先生商定,彼此都不要当面夸你。你小,怕把你夸骄傲自满了。这些事我能不喜欢?过两年,你要开笔做文章,要是文章做得好,我更喜欢你。”
⑦我突然问:“什么叫做文章?”
⑧比如说,出一个题目,你把那个题目的意思讲出来,发挥出来,用文话写在纸上,就叫做文章。我说:“这还不容易吗?”爹说:“容易?有人读书一辈子也不会做。”“出个题目我做做。”“出《学而时习之》。”
⑨我想了一想,照他说的意思说给他听,说读书要时刻温习,温习有什么好处,不温习有什么坏处。他说:“这还不是文章,你还要用文字、用文话把它写下来,你现在就写。”
⑩我就马上磨墨拿纸,歪歪斜斜地写了几句给他看。他看时摇头晃脑,也不对我讲话,只喊妈:“你出来哟!你儿子会做文章了!”
⑪但正式开笔却在以后。下学期开学了,忘记过了多久,有一次做文章的日子,先生出了题目,忽然宣布“聂绀弩今天也参加作文。”许多早已作文的大学生都拿眼睛看我,那样子好像说:“他也做文!”我看看黑牌上写着两个题目:一、子产不毁乡校,二、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任作一个。这两个题目,我都不知道,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书上的。
⑫先生仔细讲解了以后,我哼来哼去,就把心里想的意思变成了可以说出来的话。再把可以说出来的话,变成可以写在纸上的文章。先打稿子,再抄正了交卷。我照先生讲的意思,写了正面又写反面。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先生:“如果照先生讲的做好了,不也都是先生的意思么?自己一句也没有做,怎算做文章?”
⑬先生点了点头,又望了大家一眼,好像问:“他说得有道理么?”大家不做声。
⑭先生说:“文章不是天生会做的,正像字不是天生认得的一样。要有人教,有人带路,才慢慢会做,做得好起来。我讲的只是最浅的意思,是文章做法的一种,你们学会了一种,就容易再学别种,由浅入深,随便怎样做都行。”
⑮“那末,”我说,“如果把两个题目写进一篇文章里去也可以么?”
⑯先生说:“可以,完全可以。”我说:“我还有一个怪想法。我觉得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
⑰“怎么讲呢?”“天下有道,上面不滥施刑罚,庶人说点什么也不要紧,所以敢议;天下无道,上面滥施刑罚,庶人怕惹祸,有话也不敢说,所以不议。”
⑱“聂绀弩,这是你说的么?”“是刚刚想到的。”
⑲先生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地说:“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还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深浅。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随即向大家说:“今天的作文,以聂绀弩的最好!”
⑳我就这样开了笔,写了一生的第一篇文章。
14. 本文围绕“七十年前的开笔”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5. 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情感,请你品析下列句子,补充表格内容。
例句 | 描写方法 | 人物心理或情感 |
他看时摇头晃脑,也不对我讲话,只喊妈: “你出来哟!你儿子会做文章了!” | ①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 |
先生突然变了脸,好像要哭,却又点头带笑地说:“这意思好。你小,又头一次作文,还不 能知道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深浅。写出来吧,不管写得通顺不通顺。” | ③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 |
16. 本文最后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17. 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18. 本文中,父亲对“我”的开笔产生了重要影响,请和《五猖会》中的父亲比较,谈谈两文中的父亲在
教育孩子方面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周海亮
(1)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2)那时,年轻的父亲是一位在外地做工的石匠,每星期都会回来一次。年轻的母亲头发乌黑,面色红润,在灶间忙碌着。鸡蛋在锅沿上磕出美妙的声响,小葱碧绿,木耳柔润,爆酱的香气令人垂涎。那自然是面,母亲的手艺令村人羡慕。那天的晚饭自然温情并且豪迈,那时的父亲,可以干掉四海碗。
(3)父亲住上一天,就该起程了。每一次他离开,都是披星戴月。总在睡梦中听见母亲下床的声音,那声音轻柔舒缓。母亲和好面,剁好馅。然后,擀面杖在厚实的面板上,辗转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再然后是拉动风箱的声音,饺子下锅的声音,父亲下床的声音,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满屋子水汽,迷迷茫茫,父亲就在水汽里上路。父亲干了近三十年石匠,一千五百多次反复,母亲从未怠慢。即使那些最难熬的时日,母亲也不马虎。除去饺子和面的时日,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啃着窝头和咸菜。
(4)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挥不动开山锤,而我,却开始离家住校了。周末回家,迎接我的,同样是热气腾腾的面。盖了蛋花,葱花,木耳,虾仁,肉丝,绿油油的蔬菜,油花如同琥珀。学校里伙食很差,母亲的面,便成为一种奢求。
(5)返校前,自然是一顿饺子。晶莹剔透的饺子皮,香喷喷的大馅,一根大葱,几瓣酱蒜,一碟醋,一杯热茶。我狼吞虎咽,将饺子吃出惊天动地的声音——那声音令母亲心安。
(6)毕业了,我去到城市。那是最为艰难的几年,工作和一日三餐,开始都没有着落。当我饿得受不住,就会找个借口回家住上一阵子。
(7)回家,坐在门槛上,看母亲认真地煮面。母亲从我迈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忙碌,几天时间里,她不停地烙饼,她会在饼里放上糖,放上鸡蛋,放上葱花,放上咸肉,然后在饼面上沾上芝麻,印出美丽的花纹。那些烙饼是我回到城市的一日三餐,母亲深知城市并不像我描述得那么美好,可是她从来不问,把她的爱和责任,全都变成了饺子、烙饼和面。沉默的母亲变得苍老,我知道这苍老,全因了我。
(8)我不知道这风俗因何而来,一次问母亲,她说,这是一种祝愿吧!“饺子”,交好运的意思;而“面”意在长长久久。出门,交好运;回家,长长久久,很好的寓意。再图个什么呢?
(9)母亲很少出门,她没有机会吃到我们准备的“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可是那一次,母亲要去县城看望重病的姑姑。我和父亲商量好,第二天一早会为母亲准备一盘饺子。头一天晚上,我几乎彻夜未眠,怕母亲吃不到“起身的饺子”。我还是没能按时醒来,似乎刚打一个盹儿,天就亮了。当我们醒来,母亲早已坐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10)可是,父亲和我的那些年月,母亲却从未耽误哪怕一次“起身的饺子”。我想母亲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的能力,她变成一尊神,将我和父亲守护。然而她却是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
(11)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习俗让我忧伤并且难堪。
(12)母亲是在三天以后回来的。归来的母亲,疲惫异常。我发现她真的老了,这老在于她的神态,在于她的动作,而绝非半头的白发和佝偻的身体。走到院子里,母亲就笑了——她闻到了蛋花的香味,小葱的香味,木耳的香味,虾仁的香味——她闻到了“落身的面”。那笑,让母亲暂时变得年轻。
(13)母亲吃得很安静,很郑重。吃完一小碗,她抬起头,看看我和父亲。母亲说,挺好吃。
(14)三个字,一句话,足够母亲和我们,幸福并珍惜一生。
(有删改)
21. 文章标题“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22. 第(1)段中为什么“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23. 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哪几个“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的场景?请概括出来。
( )→( )→“我”参加工作后→( )
24. 赏析第1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走到院子里,母亲就笑了——她闻到了蛋花的香味,小葱的香味,木耳的香味,虾仁的香味——她闻到了“落身的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任
(1)暑假我和儿子到西安旅游。为了游玩方便,我准备包辆车,游玩东线。在西安火车站,我找了一辆揽客的小车。司机开价150元,没想到这么低,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2)一路上,司机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临潼的各个景点,建议我们选择两个代表性景点就可以了,上午游览郦山,下午参观兵马俑。
(3)车一直开到郦山脚下。下车的时候,我问司机,要不要先预付点押金?司机摆摆手,“大哥,不用,我信你。我就在门口等你们,你们玩好了,我再送你们去看兵马俑。你记下我的手机号,出来时要是找不到我,就打我手机。”
(4)我笑笑,没想到他这么信任我们。他报了一个号码,我输入手机,想了想,摁了拔出键。他的手机响了,这样,我的号码也留在了他的手机上。
(5)我和儿子进山了。经过鸟语花香的鸟园,我们冒着烈日,向山顶攀登。从烽火台下来,有一个岔路口,一个方向指着兵谏亭,一个方向指着老君殿,我们选择了兵谏亭方向。从兵谏亭出来,就到了出口,我一看,傻了,这不是我们进山时的大门啊。问工作人员,原来郦山有两个山门,相距几公里。
(6)山门口候客的出租车司机,纷纷向我们招手。我给司机打了个电话,他一听,原来我们跑错了门。他说,“大哥,别急,我马上过来接你们。”
(7)一会儿,司机开着车赶了过来。我歉意地笑笑,走错山门了。他却连声谢我。我明白他的意思,如果我从这个山门打别的车走了,他今天可就亏大了。
(8)他将我们送到了兵马俑博物馆入口不远处,让我们下车。我以为这次他应该让我先把车费付了,没想到他还是只字未提。我也索性不提这茬。
(9)参观了两个多小时,我和儿子恋恋不舍地从兵马俑博物馆走出来。路过停车场,见到好多发往西安的公交车,其中一辆车正要离站。我忽然恶作剧地想,如果我带着儿子跳上这辆公交车回西安,那个司机可就惨了。不知道此刻儿子怎么想?
(10)我当然不会真的这么干。在一排排汽车里,我找到了我们包的那辆车。
(11)在回西安的路上,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今天我有两次机会,可以乘别的车走,那样的话,你今天可就白干了。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相信我?”
(12)他扭头看了我一眼,坚定地说,“大哥,你不是那种人!”
(13)我笑笑,“你不能光凭感觉就相信别人。”
(14)他用手指指坐在我身边的儿子,“再说,你带着孩子,这么乖的孩子,你会当着他的面,欺骗别人吗?”
(15)他说的对,虽然我偶尔也难抵一些本能的诱惑,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我会尽量表现出高尚、正派的一面,我得给他做出榜样。
(16)“其实,大哥,今天,与其说是相信你,不如说是相信你的孩子。”我奇怪地问他缘故,他说:“早上你在和我谈价格的时候,我注意到你儿子的手上拿着一个塑料袋,是刚吃过早点吧。我看见他一直捏在手上,直到找到了一个垃圾筒投进去。就冲这点,大哥,我信你们。”
(17)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感慨地对他说,正是因为你的信任,我们才更不会溜走啊。
(18)车到西安,我付给他车钱,一张一百的,一张五十的,他接过钱,对着天空照了照。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对不起,习惯成自然了。”
(19)我也笑笑。在这个信任越来越稀缺的年代,一个陌生的司机,如此信任我们,让我在我的未成年的孩子面前,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尊严,同时,也向我的孩子传递了一次信任的力量。
(20)谢谢你,陌生的朋友。
18. 作者以“信任”为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19. 司机对“我”的信任体现在什么事情上?他凭什么信任“我”?
20. 文章第四段加点的“想了想”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1.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曹春雷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区,是被电影《凤凰琴》中扎根山区的美丽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女教师的影子。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学校的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们可亲。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都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A)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B)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什么,就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路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⑪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⑫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有删改)
20. 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要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主动请缨,执教山村→__________→村民铺路,真情送行→__________
21. 文中划直线句子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请你从A、B两处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提示:可从修辞、描写等方面任选角度)
22. 文中第⑦段划线的句子“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23. 依据第⑩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女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将它描写出来。
2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世界上最柔软的路”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里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闲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事。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寒假,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像被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都没有,不想吃,让我先烧壶开水。A我往水壶里灌好水。放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省得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得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抱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B心里很愧疚,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
1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我”一有空就往外跑,母亲由着”我”的性子,是因为她认为”我”在外面有重要的事情要办。
B. 第⑥段“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表现了赵大爷因年老体弱,干活不很利索的状态。
C. 文章结尾“我心里很愧疚,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D. 文中的赵大爷,既关心邻居安危冷暖,又委婉地对“我”的行为提出了批评,是个朴实厚道的老人。
19. 文章第④段描写了家里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0. 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21. 文中A、B两句都写到“愧疚”,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何不同?
22. 文章以“温暖的劈柴”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⑦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⑧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⑨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⑩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2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 ______ →重拾希望→② ______ →十分感激
22. 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3.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⑧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24. 第⑩段划线句子能否去掉?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种春风》,完成各题。
种春风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的,我不由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④“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块的文章说。我很快地看完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⑤“多可怜啊。”老人说。
⑥“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⑦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⑧我抬起头来,打量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以桃李报以琼瑶。”为了保险,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那边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⑨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块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⑩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⑪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使劲儿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⑫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是斤斤计较利益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于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⑬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⑭很年少的时候就听过,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
⑮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它就会悄悄发芽,绿意摇曳,让你的心田吹拂起温暖的春风……
19.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0. “我”为什么“眼角有些湿润”“心隐隐不安”?请分别作答。
21. 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22. 文章⑫段划线句子中“遗忘的东西”指什么?
23. 文章标题有何妙处?
文学文本阅读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给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改)
22.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8个字)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23. 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4. 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5.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
参考答案
14. (1)“我”误以为父亲不喜欢“我”,父亲开导“我”,并指导“我”如何做文章;
(2)先生允许“我”开笔写文章,“我”就题目说出自己的观点,得到先生的夸赞。
15. ①.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②. 表现出父亲看到“我”写的文章时惊喜、骄傲的心理 ③.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④. 表现出先生对我的想法的肯定和称赞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