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11 课外写人记事文章阅读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头里。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记得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本以为是含羞草,便种在花盆里,谁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长出叶子,而且很茂盛。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会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③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里只有那棵树。
④院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得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⑤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⑥我想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会想起他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集》
1.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我母亲……
2.作者反复提到那个刚出世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是想表达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后车座
筱琴
(1)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小的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2)憋了一天的眼泪再也止不住落下来,我给妹妹发了一个拥抱的表情,妹妹回复我:“姐,今天我没落泪,你一个拥抱,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3)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4)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乡间的蜿蜒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的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曾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贪吃,不知道那是父亲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5)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还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6)父亲偶尔会带着我去邻村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站在后车座上,父亲怕我掉下来,一边看电影,一边牢牢地环住我的腰。看着看着就趴在父亲肩头闭上了眼睛,回来的时候后车座空了,父亲一只手抱着我一只手握车把,因为我早已睡得像小猪一样了。
(7)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父亲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8)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是两个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等我吃完就再塞给我。看我吃得满口流油,不忘取笑我:“唉呀呀,这吃相,这闺女到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我才不管,骄傲地再咬一大口,鼓着腮帮子对着父亲傻笑。
(9)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还带这些东西,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蹬上自行车不就到了吗!” 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和父亲一起回家……
(10)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11)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后车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至今,那辆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相依相偎,一起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12)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车座了。
1.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开头照片中“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这一细节勾起了我的回忆。
B.第4段中父亲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给我们买各种水果,“我”和妹妹当时非常心疼他。
C.从“我”上学起到结婚后,父亲的后车座为我们带来喜欢的东西和他对我们的爱。
D.父亲的后车座特点,第一辆是破旧的,第二辆是崭新的,第三辆是宽敞、舒服的。
2.父亲的后车座伴随着“我”成长,“我”在不同时期对父亲后车座有不同感情,请完成表格。
时间 | 事件 | 感情 |
小时候 | 骑车去县城做生意时给子女带回东西。 | 期盼 |
上小学 | ① | ③ |
上中学 | 骑车去给我送东西和吃食 | ④ |
结婚后 | ② | ⑤ |
老了 | 骑电动三轮车带母亲来城里看我们。 | 怀念 |
3.文中第5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5.选文题目“父亲的后车座”的妙处。
6.“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悄悄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读完本文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把它写出来。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一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文章③一⑦段围绕棉花写了那几件事?请仿照示例补写完整。正午父亲在棉田捡装棉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疲劳睡着后父亲头枕着棉花入梦。
2.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4.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铜人张
梅寒
①盛夏,在西城街铜人张的铺子里,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铜人张。彼时,他正坐在地上,拿一把小锤头“叮当叮当”地打制一把小铜壶。他的身前身后、架子上、地上,全是金光闪闪的各式传统铜器,铜盘、铜碗、铜壶、铜镜、铜铃铛,全都是铜人张的作品。屋子不大,十几平方米,却满屋流光溢彩,贵气萦绕。棉麻的白衣黑裤,银发披肩,长髯飘至胸前,鼻梁上架一副老花镜,屋里一台老式电扇在“呼呼”地转看,掀动铜人张的发丝衣角。他的身上,倒有一股子仙风道骨的味道。不像常年窝在那条小街小铺子里的匠人。
②铜人张的铺子是祖上传给他的,到他已经是第四代。那条街上曾经有三家铜匠铺子,如今只剩下铜人张一个铺子在顽强地支撑着。架上那些精致的铜壶铜盘铜镜,每天都被铜人张擦拭一新,却每天都寂寞,常常是多少天也等不来一个青睐它们的人。 现代化的各种塑料、玻璃、不锈钢时尚器皿层出不穷,日常生活中已少有人再用铜具了。
③铜人张似乎不介意这些,他依然每天早早来铺子,擦拭完架上的宝贝,就拿出工具开始一天的劳作。那天,铜人张在做的是一把铜茶壶,准备送给儿子作为他的三十岁生日礼物。
④说起儿子,铜人张脸上的光芒渐渐敛去。“几次都让我关门了事,说现代人谁还稀罕这些个古董玩艺儿,不赚钱干耽误工夫。”铜人张手里的小锤头不紧不慢,敲得极有节奏,“太年轻,不懂得铜,不懂得他老爹做的是一种文化。一块铜,你看看,灰不溜秋黯淡无光,要经过多少次挤压,锻造,焊接,打磨,最后才成为一把铜壶。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年轻人总是太浮躁。”
⑤说话间,门外就响起一阵“突突”的摩托车响,探头看出去,一黑黑瘦瘦的年轻人已从一辆红色野马越野摩托车上跳下来,手里拎着一只黄灿灿的保温饭盒。是铜人张的儿子,来给铜人张送午饭。
⑥“老爷子,又在跟人叨叨我吧?不用听我也知道。吃饭吧。”年轻人进屋将保温饭盒放到桌上,又回转身向我咧嘴笑,“呵,我在他眼里就是一败家子。”
⑦“你不是败家子是什么?天天骑个野马在外面疯,你可有一天愿意跟着我坐下来乖乖做铜器,弄的那什么网站什么模特儿,妖里妖气,你想做什么!还好意思厚着脸来问我要铺子的经营权。”儿子的到来,让铜人张一下子激动起来,竟然顾不得还当着外人的面就开始了数落。
⑧“好好,我是败家子。我走,你们聊。”铜人张的儿子嘻哈笑着出门,跨上他的野马就不见了踪影。
⑨那次见面,铜人张除了向我介绍他挚爱了半辈子的制铜艺术,还跟我倒了很多苦水。眼看着祖上传下的制铜手艺到他这里就要失传,他急啊。而那个“败家子”儿子却是屁股上长尖坐不下来。做铜器,得耐得住寂寞。一只普通的铜盘,敲敲打打,打磨上光,由一片普通的铜片变成一只精致的铜盘,没有一天半天的功夫也做不来。也要花心思力气,看看铜人张那双青筋盘错布满厚茧的大手就知道。一件小小的铜具,经过那双手上万次的锻造打磨才是它们最后光鲜灿烂的样子。这大约也是他儿子死活不愿意继承父业的原因。
⑩铜人张打电话给我,是那次见面一年之后。电话里,他一改上次的沉郁,声音里透着少有的轻快:“有空再来我的铺子看看吧,那小子,还有点本事,我看错他了。”
⑾铜人张的小铜铺做大了,将分店开到了那个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大道旁边,还经营着网店。
⑿儿子瞒着铜人张,找了时尚杂志的模特儿摄影师设计师,设计出款式新颖的各式铜首饰,放在网上宣传,当然,也把父亲做的那些古色古香的铜器一并放上去了。
⒀铜人张的铺子一下子就火了,某天早上开门,把铜人张吓了一跳,门外排起的四排长队,进门把他架上积攒了多少年的铜具都抢购一空。
⒁铜人张再也不愁收不起徒弟了,铜器生意做得好,有好多年轻人赶着来拜他为师。铜人张和儿子都忙碌得不得了,他忙着做铜器,教徒弟。儿子忙着张罗扩大店里的生意,设计新的铜饰品。父子二人,各得其乐。只是,谈起自家传了几代的制铜手艺,铜人张脸上还是会出现一丝不经意的失落。儿子终究不愿意跟着他学做铜器,他也不知道儿子的铜店生意最终将走向哪里。
1.铜人张为什么坚持传承制作铜器的手艺?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文中儿子不愿意做铜器的原因。
3.如何理解第⒁段中加点词语“一丝不经意的失落”?请结合全文分析。
4.你是否赞同文中儿子的做法?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第②段中“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那时的心理活动,组织好语言,写在下面。
3.父爱如山,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如何怎样理解“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
5.一篇美文,需要我们用心阅读感悟,平时老师也要求同学们养成做摘录写点评的习惯。阅读本文,你最想摘录的句子是什么?简述摘录理由(不少于30字)。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难忘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珠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但老樟树村还在,有关那里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⑥那群老樟树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对各家为了支持革命而发生的故事是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也有“七子参军”。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她也一样会非常欢喜吧?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婆,周身浸透绿意。(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樟树下村民为了支持革命,肯于付出勇敢参军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选文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
3.请结合全文分析选文第⑤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4.选文第⑩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几声鸟鸣隐入稠密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
5.本文题目《难忘樟树下外婆家》有什么好处?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酸水坛
黄爱华
①母亲在我这住时买了几个坛子来,自制了几坛酸水,过一阵。泡上红辣椒、姜丝、萝卜,热热闹闹地堆在屋子角,突然觉得,我原本冷清的小房子一下有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酸水坛在书面用语上称为“泡菜坛”,也是被众人周知并且喜爱的字眼,散发着诱惑。但我执意要叫它酸水坛,这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大抵,食物是一种能吃下去的乡愁,在唇齿流连,念念不忘,是因为,这里面有母亲揉合的气息。
③小时候看母亲制腌菜,盘啊碟啊碗啊一大堆,我在旁捣鼓几下就没兴趣了,跑得远远的。我对做腌菜没有兴致,但对吃腌菜,却是头号兴趣。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也没多少零食吃,小时候,母亲的酸水坛就是我快乐的零食园。放学回家饿得急慌慌,书包一甩,伸手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香味。
④那个时候,我们家是一大家人吃饭,所以,母亲的酸水坛,花样就越来越多。豇豆、黄豆、姜、蒜,只要是土地的产物,均可以下坛。在乡村,小果小菜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种什么得什么,每家每户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几口酸水坛,泡进去的是日子,捧出来的是生活。
⑤在幼时的我看来,母亲的酸水坛就像一个魔术坛,隔三岔五地就变出些东西来,有时明明已经捞完了最后一块,可是第二天,酸水坛又泡满了菜,一年四季,都是满满当当。守候着我们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憧憬。
⑥在酸水坛里,酸萝卜的酸是首屈一指。还有泡柿子,青梗梗的柿子一扔进坛子,涩味尽失,变得又脆又甜。
⑦豆豉却是不同的,豆豉做好了香味余绕,做得不好沦为脚臭味,也是最朴实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正一反,一好一坏。可能母亲的手艺很好,我至今都未吃到过有脚臭味的豆豉。只是偶尔从别家炒出的豆豉味,能闻出几分臭味,自此,也对豆豉多了几分忌惮,一般人家的豆豉我不会吃,除非是母亲做的。
⑧所以,在所有腌菜里,我独爱豆豉,其实也说不上喜欢,只觉得是一种依靠,一种温暖。记得当年南下,我唯一的背包里就装了半袋豆豉,工作期间,几经辗转,遍尝艰辛、苦难,唯有在深夜,摸几颗豆豉放在嘴里,细细咂摸,心头的酸楚才略有几分宽慰,犹似母亲遥远的瞩望。
⑨几年后,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哀伤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不再打理酸水坛,每天只是默默地坐着,坛口上长满斑斑白霉,一如母亲头上斑驳的白发,让人心痛。
⑩我们建议让母亲出去走走,家在江苏的二姐来接母亲,上车时,母亲一一叮嘱我们,家里的猪、羊、鸡要怎么喂,田间的庄稼要怎么种,怎么收。最后,母亲犹豫着说,那几口酸水坛,你们给添点蒲水吧。
⑪母亲每天给我们打电话,问着家里的情况,我们让她放心,家里一切安好。一段时间后,母亲执意回了家,看我们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叹了口气:“这个家,没我真不行。”
⑫又一年辣椒红后,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在盆里细细剁碎,放到坛子里。母亲说,剁辣椒你们几姐妹一人一瓶,带回去做做小菜。我望着日益苍老的母亲,想起那日看过的鸡汤文,有娘在,人生尚有来处,娘去了,人生无归途。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放射着所有记忆,舌尖上涌起一种莫名的味道,似是母亲的气息,濡湿了我的眼。(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理清文脉,在表格内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母亲的酸水坛 | 我的感受 |
母亲自制酸水 | 浓厚的生活气息 |
母亲制腌菜 | ① |
一年四季都是满满当当 | ② |
③ | 一种依靠,一种温暖 |
母亲做的剁辣椒 | ④ |
2.结合原文,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书包一甩,伸手就揭开了坛盖,掏出来的腌菜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香味。(从加点词语角度)
(2)坛口上长满斑斑白霉,一如母亲头上斑驳的白发,让人心痛。(从修辞运用角度)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析文章标题《母亲的酸水坛》的含义和作用。
…………
参考答案
(一)
1.“终于”说明院里的老太太们很想很想提起母亲,但害怕勾起我的伤心事,都憋住不提,体现了老人们的善良;另一方面说明其实我心里一直都害怕人们提起我的母亲,但他们还是提起了。
2.每个孩子都会在母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树影象征母爱,表达作者对母爱的渴求。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