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专题01 基础知识综合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校园徽农场”劳动实践活动。目前,微农场活动已暂告一段落。同学们准备分三个专题向学校展示汇报。欢迎你参与到准备工作中来。
专题一:开耕节里觅传统
1.下面是“开耕节”活动中主持人介绍春耕历史的一段文字。请你阅读并完成后面的任务。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__________。从西周时起,每年二月二这一天,国君都会亲自到田间耕作,以身作(zé),表示重农。这一天因此被称作“龙抬头”,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古代名(fù)其实的“劳动节”。直到明清两代,每年的仲春时节,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亲耕藉田之礼。记先农神之后,皇帝要亲自耕种,耕种的面积正好是一亩三分地。皇帝借这一仪式表达劭农劝稼之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皇帝的重视与鼓励,老百姓自然就把春耕当成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民以食为天,食从耕中来,老百姓把对丰足生活的热切期待也寄寓在了春种上。他们下地播种前要在农具上绑红色的绸缎或布条,以祈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伴着春雷阵阵,细雨蒙蒙,农人们一身蓑衣,在春雨里辛勤地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虔诚的期盼。
(1)文段中拼音处应使用的汉字和加点字的读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责 ②幅 ③qí B.①责 ②幅 ③qǐ
C.①则 ②副 ③qí D.①则 ②副 ③qǐ
(2)文段中画横线的三个词语都源于农业生产活动,结合语境,使用了写引申义的一项是( )
A.一亩三分地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根据文段内容,横线处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农耕既是老百姓立身之基,又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农耕既是统治者治国之本,又是老百姓立身之基。
(4)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推测其主要含义。下面是一位同学分享的好方法,请你补充完整。
文段中“仲春”一词和“助农”的“劲”的意思有点难哦!“仲春”是几月呢?我想到成语“难分伯仲”中“仲”的意思是第二,“仲春”可不就是春季的“①____”吗?“劭农功稼”是一个并列短语,既然“农”和“稼”的意思一样,那么“助”与“劝”的意思也应该基本相同,借助课文《孙权劝学》中的“劝”,又结合下文提到皇帝亲耕的目的是鼓励农业,我推测出“劭”的意思为②____。运用“结合上下文语境”“③____”等方法,我推别出了陌生词语的意思,太有成就感了!
专题二:“微农场”上长本领
活动中,同学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劳动感受,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来了解一些农业知识,长了不少本事,收获满满。
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
盼望着,盼望着,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如期而至①。铃声一响,A我们种植小组的成员就像快乐的小鸟,扛着铁锹飞向“微农场”。我们个个都准备到这一方天地里大显身手②!
第一项任务是翻土。手握铁锹,使劲扎进地里,用力向上一翻。一锹又一锹的泥土扬起,落下。B不一会儿,我们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唤醒了。接着,刨坑栽苗。同学们用铁锹掀起一堆堆土,再将韭菜苗、西红柿秧轻轻放入土里,扶正,栽好。最后,平整土地,浇水。C桶儿叮叮当当,水流哗哗啦啦,宛如一支支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D苗秧羞羞答答地站在那里,像矜持的少女,惹人喜爱。
抬眼望去,微农场上,热火朝天③的劳动场面映入眼帘:同学们翻土,栽种,浇水……来来往往,说说笑笑,好不热闲!
2.上面这篇劳动日记受到大家的好评,请你完善下面对其语言特点的总结内容。
(1)特点一:善用四字词语。四字词语的运用使语言凝练有文采。假如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分别替换日记中加点词语,意思会发生改变的一项_________是(填写序号)
①不期而至 ②大展拳脚 ③如火如荼
(2)特点二:_________。日记中“叮叮当当”“羞羞答答”“说说笑笑”等词语不仅生动细致地描摹出物或人的情态,读来还很有韵律感。
(3)特点三:妙用修辞方法。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让文字灵动形象,但是四处画线句处_________(填写字母)修辞运用不恰当。
3.同学们还开展了多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在探究“农谚中的劳动智慧”专题时发现,按时令进行农业生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劳动智慧。下面的农谚没有体现这种智慧的一项是( )
A.立春不耙地,如同蒸笼走了气。大 B.伏日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C.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D.谷雨表怀胎,立夏长胡须。
专题三:邀请函里传情思
4.同学们还设计了精美的邀请函,邀请老师们来参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邀请函要表达诚恳希望老师们能来参加活动的愿望。根据语境,填入【甲】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请您务必准时参加 B.衷心期待您的到来
C.真诚地邀请您参加 D.希望您能赏脸前来
(2)同学们在邀请函上设计了“谷子物语”(如上图左下侧)。请参考样例,从向日葵、玉米、土豆、艺麻、石榴或你熟悉的农作物中选择一种,为其设计“物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开展以“弘扬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筹备任务。
环节一:诵读·品味
5.下面文字节选自小明同学准备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炽热深情【甲】是一种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qiè ér bù shě的追求。《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诉说着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乙】《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着范仲淹的大任担当;《 ① (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饱含着 ② (人名)至死不忘报国的满腔热情……这种以家国为己任的情怀,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以澎湃的热情不断奋勇前进。
(1)对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和①②处所填内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炽热”的“炽”应读为“chì”。B.①处应填入“己亥杂诗”。
C.②处应填入“龚自珍”。 D.“澎湃”的“湃”应读为“bài”。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qiè ér bù sh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逗号 【乙】句号 B.【甲】逗号 【乙】分号
C.【甲】句号 【乙】句号 D.【甲】句号 【乙】分号
环节二:讲述·铭记
6.下面是小华同学准备讲述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958年,时年34岁的黄旭华被秘密召集,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最早的29人之一。此后,他的家人一直不知道他在哪里,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文中 ① 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② 写到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老人看到儿媳的名字,尚未读完文章, 已是泪流满面。
1988年,64岁的黄旭华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他亲自上艇与参试人员下潜至极限深度,成功完成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愿为国深潜,无私无我,无怨无悔。
(1)在①②两处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虽然 ②但是 B.①不仅 ②而且
C.①如果 ②那么 D.①只要 ②就
(2)加点词语“深潜”对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事迹进行了生动概括,既指他①______长达30年,又指他②______到达了极限深度。
7.下面文段节选自小夏同学准备的演讲稿。对画线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抗美援朝英雄杨根思,扼守阵地不后退,抱起炸药包,向敌人冲去,与4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①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万能电工”钱海军,365天“在岗”,24小时“开机”,带领1200多名志愿者为雪域高原、偏远山区送去光亮。②“时代楷模”当之无愧!
“00后”小将苏翊鸣,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获得一金一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③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青春榜样家喻户晓!
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增添了无穷动力!
A.①处使用成语“可歌可泣”,歌颂了杨根思令人感动的悲壮事迹。
B.②处使用成语“当之无愧”,强调了钱海军完全担得起这个称号。
C.③处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苏翊鸣的佳绩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光彩。
D.④句运用拟人,形象写出中国人接续奋斗为航船提供了无穷动力。
环节三:书写·致敬
8.小京同学创作了四幅书法作品,准备从中选出两幅组合成一副对联,向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请你依据书体特点和对联知识判断,下列组合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联:① 下联:② B.上联:① 下联:③
C.上联:④ 下联:② D.上联:④ 下联:③
盛夏的校园花木勃发,生机盎然。学校初一年级开展“花样年华——校园花木文化节”主题活动,拟分三个专题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供同学们浏览学习。
【专题一】千载流芳
9.文学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请你帮助完善,完成各题。
翻开中国文学史,无数文人为花草树木所倾倒: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太白醉卧花丛,子美对花溅泪,梦得盛赞牡丹【注】……群芳中,梅,剪雪cái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清芬静雅;竹,经冬不凋,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梅、兰、竹、菊都有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和谦虚内敛的君子风度,因此被誉为“四君子”。所有这些人格化的精神象征,都使自然界的花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点缀了中华文化,rùn泽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1)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词语的文中义有疑问。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倒”在这里指的是无数文人对花草树木的爱慕,所以“倒”应读作“dǎo”。
B.“剪雪cái冰”是一个并列短语,指梅花不惧寒冷的特性,所以“cái”应写作“裁”。
C.“点缀”的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在这里与“中华文化”不搭配,应改为“丰富”。
D.“rùn泽”在这里的意思是花木精神滋养着国人的心灵,所以“rùn”应写作“闰”。
(2)为方便读者理解,需要为上文的画线语句补写一个注释。请你补充完整。
【注释】“梦得”是①____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字,这学期我们学了他的文章《②___ 》。他曾在《赏牡丹》一诗中写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
(3)赋予花木人格化的描写是诗词的常用手法。一位同学找了吟咏“四君子”的诗句作为补充材料。请你帮他挑出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句(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B.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明·郑网《兰花》)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郑燮《竹石》)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专题二】拈花弄月
10.习俗组的同学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景。请你编审、校对他们提供的材料,完成各题。
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雅兴。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不以为然。文人赏花,重在品味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傲立风中的秉性,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它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迥乎不同,成为了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
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京城人爱花,每至花期,便邀约三五好友外出赏花。明清时期,不仅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而且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赏花的场所也大幅增加。当时的什刹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金黄的菊花洋洋洒洒,被色彩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耐人寻味。
(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迥乎不同 C.家喻户晓 D.耐人寻味
(2)文中画线语句有表达欠妥之处,请你帮助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曾见过一副有关月夜赏花的对联,建议把它放入此专题,但对其中一些词语的顺序记忆模糊,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①___月深处琴瑟___②___ ___③___花归时衣带___④___
A.①听 ②雅 ③赏 ④香 B.①赏 ②雅 ③听 ④香
C.①听 ②香 ③赏 ④雅 D.①赏 ②香 ③听 ④雅
【专题三】妙笔生花
11.书画组的同学搜集到一些有关花卉的书画作品。请你欣赏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1)鲁迅先生一生钟情于梅花。少年时期,鲁迅曾经抄写过《二树山人写梅歌》;后来又请自家远房亲戚刻了一枚印章。同学们看到这两件作品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抄本《二树山人写梅歌》是用楷书抄写的,笔画连绵,潇洒恣肆。
B.抄本《二树山人写梅歌》是用行书抄写的,整齐匀称,秀雅方正。
C.印章“只有梅花是知己”是用篆书刻制的,方中有圆,古朴典雅。
D.印章“只有梅花是知己”是用隶书刻制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菊花和月季被尊为北京市市花,经常作为装饰花卉出现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广受市民喜爱。根据下面这两种花卉的图文资料,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受。请你仿照例句,写一个关于月季的排比句。
例句:我喜爱菊花,喜爱它千姿百态,喜爱它花团锦簇,喜爱它傲霜挺立。
仿写:
12.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建团百年,我们聚焦青春中国的模样;逐梦冬奥,我们见证青春奋斗的力量。为此,班级准备在本学期开展“青春”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回望冬奥,第一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以青春之名,向祖国告白”的活动。组员为本期微信公众号撰写了一段导语,请你参与编审工作。
从开幕式“一片雪花”起笔,到闭幕式“折柳寄情”收束,一幅团结与和平的冰雪画卷,伴着“双奥之城”的炽热与荣光,铺展在全世界面前。而北京冬奥会的精彩解说词,更是中华文化韵味的彰显和中国式浪漫的体现。本期公众号,让我们回望冬奥,沿续浪漫,以青春之名,向祖国告白!
(1)有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有异议,请你写出正确的读音和字形。
“炽”应读①___________“沿”应改为②_________
(2)有同学对“折柳寄情”一词不理解,请你加以解释。
折柳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准备为文案配上一幅“韵”字的图片。如图四种“韵”字的书法体,哪一种与文案最相配?请你结合文案以及“韵”字的含义,说明选择的理由。
选择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开展“阅读经典诗文,探寻智慧人生”主题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同学们的发言稿,完成下列任务。
13.下面是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就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
在这种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文章和诗歌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 ① 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刘禹锡借助《 ② 》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
(1)有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画线词语的字形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的“髓”应读为“suǐ”
B.“妥帖”的“帖”应读为“tiè”
C.“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闲暇”的“暇”应写为“瑕”
(2)在文中① 、② 处分别填入作家和作品名称。
(3)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人们喜欢借助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文人墨客把梅兰竹菊、花草树木视为品格的写照,把自然万物各自的生命情态□品格意志与人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菊花,还有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在诗文中,作者将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都赋予了灵动、高洁的精神内涵。人们把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自然万物身上,同时,这些灵动的自然生命也成为人们修养品格、参悟人生的良师益友。
(1)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2)下面是四位同学听了发言之后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既养护着我们,又用万物的姿态,传授我们成长的智慧。
B.雄奇壮美的高山大河,幽静秀美的山村小院,超拔挺立的青松翠竹,静谧恬淡的月夜清风……这天地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借来抒情言志的。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就是托物言志。龚自珍将自己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化作绝美的“落红”,让我们看到了他以身作则的赤子之情。
D.刚才的发言,让我想到了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困境中的转机会姗姗来迟,但只要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放弃,转机总会出现。
(3)一位喜欢书法的同学,向大家推荐了两幅书写毛泽东主席《卜算子•咏梅》的作品,请你结合诗词内容和书体特点,说说你更喜欢哪幅作品。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1961年。当时中国正因自然灾害处于困难时期,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直面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言志,鼓舞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要有高昂澎湃的斗争精神和激情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位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做结束语,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不墨 ① ,着 ② 天然色
天地无弦 ③ ,调 ④ 人间情
A.①万古琴 ②春夏秋冬 ③千秋画 ④喜怒哀乐
B.①千秋画 ②喜怒哀乐 ③万古琴 ④春夏秋冬
C.①万古琴 ②喜怒哀乐 ③千秋画 ④春夏秋冬
D.①千秋画 ②春夏秋冬 ③万古琴 ④喜怒哀乐
学校策划开展“中华人物画廊”展览活动,以下是各组的交流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6.以下是小组同学负责撰写的展览解说词。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由不同时代的人薪火相传的。群星闪耀的中华人物画廊里,从古至今。
在“近现代中华人物”展区中,你将会看到【甲】邓稼先为祖国的两弹事业鞠躬尽cuì(ㅤ),至死不懈,酣畅淋漓;鲁迅如同照亮黑暗的火炬;《红岩》一书中的原型人物江姐为革命事业沥尽心血,献出生命,奋不顾身;叶圣陶待人宽厚;更有袁隆平为研制高产的杂交水稻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锲而不舍……
“古代中华人物”展区将会带你回到历史现场,领略古人的风采。潜心向学的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刘禹锡认为“惟吾德馨【乙】替父从军的木兰心无所求,唯愿还乡,壮志凌云……
“平凡小人物”展区主要收集和展览平凡小人物的事迹。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注脚。
淳朴、善良的长妈妈为鲁迅买来粗拙的《山海经》,让童年鲁迅满心感激与zhèn(ㅤ)悚;生活不幸的老王在杨绛夫妇生活艰难时给予帮助却不求回报;像梨花一样乐于助人、品行美好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如数家珍。
(1)解说词中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以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鞠躬尽悴 锲(qì)而不舍 粗拙(zhuō) 震悚
B.鞠躬尽悴 锲(qiè)而不舍 粗拙(zhuō) 振悚
C.鞠躬尽瘁 锲(qiè)而不舍 粗拙(zhuō) 震悚
D.鞠躬尽瘁 锲(qì)而不舍 粗拙(zhuó) 震悚
(2)应填入【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标点符号为—— 【乙】处标点符号为。”
B.【甲】处标点符号为—— 【乙】处标点符号为”:
C.【甲】处标点符号为: 【乙】处标点符号为。”
D.【甲】处标点符号为: 【乙】处标点符号为”;
(3)以下句子修辞或者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梨花一样乐于助人、品行美好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如数家珍。
B.《红岩》一书中的原型人物江姐为革命事业沥尽心血,献出生命。
C.“鲁迅先生如同照亮黑暗的火炬,为唤醒人民不断呐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展览解说词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中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表述形成了排比。
(4)以下同学们的参观心得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一代的青年一定会接过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炬。也许我们是平凡的,但绝不是平庸的。
B.参观“中华人物画廊”的展览后,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原来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值得欣赏和学习的人物。
C.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中华人物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合理分工
D.前辈们的可贵精神指引我们一路向前,他们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在当今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17.请你参观完“近现代中华人物”展区“袁隆平”这一板块后,完成问题。
一稻济天下。他毕其一生专注田畴,矢志耕耘,只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精神长存。袁老走后的一年里,人们送别他、怀念他、铭记他, 他一生浸在稻田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心还在试验田里,甚至在获颁共和国勋章次日就下田……“风吹过稻田,我又想您了。”怀念袁老。
(1)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还因为他尽管荣誉等身却始终真如少年,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大写的人”。
②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让我国水稻窗产提高了20%。
③功勋卓著、荣誉等身的袁老,却像一位“扫地僧”那样质朴无华。
④不仅因为他基本解决了“吃饭”这件天大的事情,
A.④①③② B.③②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③④①
(2)同学们在布展中为袁隆平爷爷撰写了一副挽联,请你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全对联( )
上联:天降拓荒人,禾下乘凉惟夙志,_______
下联:地钦真国士,盘中寻梦寄平生,名冠粮仓稻父,令世界仰思。
A.惦记万千苍生,将历史改变。
B.心系粮食安全,愿世间无饥。
C.声传四海宇宙,让全球叹服。
D.功隆民族脊梁,引山河垂泣。
(3)“袁隆平”展览板块收集了一幅袁隆平爷爷的题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幅题字为楷书,字体端正,瘦劲挺拔。
B.这幅题字为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C.这幅题字为行书,内部粘连,富有个性。
D.这幅题字为篆书,字体狭长,整齐均匀。
18.根据同学留言,组员整理出下面“浪漫告白”,请你帮助修改完善。
“把雪飞天化作了自己的林海雪原,气冲霄汉”“少年天才纵然光芒万丈,持之以恒铸就的辉煌同样闪闪发光”[甲]这些充满韵味的解说词,不仅让我们记住了热血拼搏的比赛瞬间,更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语言可表[乙]中文可达。饱含诗意与力量的语言,激活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我们心底收获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我们愿以独立的文化人格,成为中华文脉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1)对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大家看法不一。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奥解说的深入浅出 B.冬奥解说的独特魅力
C.语言文字的深入浅出 D.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你进行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对[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有异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省略号 [乙]逗号 B.[甲]省略号 [乙]顿号
C.[甲]破折号 [乙]逗号 D.[甲]破折号 [乙]顿号
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云班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同学们找来资料,设计活动,请你帮助完善。
活动一:聆听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为迎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京市科协推出一首音乐短片《薪火》。歌中唱道:
展① 芒 挥舞在无烟战场
科研路上心中谨记着 救国兴邦
战乱② 火时候 谁把责任扛在肩头
破浪乘风 埋头钻研还精进不休
……
想起那时艰苦岁月 中华儿女站起来
站在这新时代 等待科学家精神永流传
就让我在 万家灯火时还挑灯夜战
和平年代勇攀高峰 扛起那新生期待
……
音乐短片中,老一辈科学家深情寄语:“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①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追寻先辈足迹,砥砺奋进。②过去,他们用行动诠释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③“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这是科技工作者们发自内心的激昂宣言。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
19.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烽 ②峰 B.①烽 ②锋
C.①锋 ②峰 D.①锋 ②烽
20.“薪火”一词取自成语“薪火相传”,原意是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结合歌词内容,你认为“薪火”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画线部分语意不够连贯,需要将①②③句重新调整顺序。调整后句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③①② 【乙】②①③ 【丙】③②①
22.有一位同学想用对联概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请你在对联横线处选填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科研无坦途,① ,脚踏实地迎挑战
下联:英雄多壮志,创新争先,心怀赤诚②
A.①追求卓越 ②展气节 B.①攻坚克难 ②绘宏图
C.①攻坚克难 ②展气节 D.①追求卓越 ②绘宏图
活动二: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为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特别策划了线上天文课。课程以天体命名为主线,带领屏幕前的观众穿梭于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① 欣赏星空之壮美② 宇宙之浩渺。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特别增加了对宇宙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的解析,小天文迷们不仅可以跟着老师一同探访广寒宫、天河基地、天船基地等深空中那些留下了中国印记的地方,也一同见证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争先、自立自强”道路上的努力付出和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
23.在语段横线处选填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顿号 ②逗号 B.①逗号 ②逗号
C.①顿号 ②顿号 D.①逗号 ②顿号
24.参加线上天文课之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受。下面四位同学发言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嫦娥”奔月,“玉兔”采样,“悟空”探测……科学家把中国式浪漫写进太空里。
B.天空中留下的那些中国印记,都是科学家们用日复一日、微不足道的努力换来的。
C.我为祖国已取得的科技成果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作为接班人任重道远。
D.科学家开拓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情拥抱,用中国元素在宇宙书写中国梦。
…………
参考答案
1. C B B 第二个月 劝勉(或:鼓励。意思对即可) 示例:借助短语结构/借助已学知识
2.①巧用叠词(能表达出运用叠词的意思即可) C
3.D
4. B 示例:
“向日葵”物语:一生都在不懈地追寻着光明。
“玉米”物语:颗颗玉米粒紧紧抱在一起,是对团结一心最好的注解。
“土豆”物语:不在高枝炫耀,而将自己深埋土中。
“芝麻”物语:向上,向上,不断地绽放!
“石榴”物语:外表平凡不显眼,内心却似玛瑙般美丽晶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