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发丝,要重点掌握记叙顺序和记叙人称。
(1)记叙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①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以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为主,对场面描写的考查较少涉及。
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以及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记叙、描写的关系,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述;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深化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抒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一般来说很少涉及此知知识点。
主题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好事成双;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奋斗有成终于返回家乡……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果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演,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黯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 主要事情或表现 |
兴盛期 | (1) |
(2) | 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 |
恢复期 | (3) |
蜕变期 | 戏院的外貌大变,两个传统被保留 |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人情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连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5.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灯笼
冯无知
①“红灯笼,圆滚滚。高高挂,照四方。红灯笼,红彤彤。有了它,日子红。”
②小时候,我们常常唱着歌谣,把天上的红太阳比做红灯笼。这,也许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第一个红灯笼吧!
③“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在新年的锣鼓声中,在彼此的祝福声中,在孩子们喜悦的欢笑声中,红灯笼也隆重登场了。随着新年的钟声越来越近,随着年味渐浓,陆陆续续地,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或公园里,或街道边,或百货商场中,红灯笼像初夜的华灯次第般亮起来了,成双成对,或成群成片,组成一片喜气幸福的海洋。
④过年里,除了对联、烟花、炮竹,还有一大主角,那就非大红灯笼莫属了。
⑤大红灯笼,红色的圆灯笼,红色,代表吉利和兴旺;圆形,寓意和谐、美好和圆满。红灯笼,是过年过节,婚娶庆典喜事的专利,喜庆的场合,少不了大红灯笼喜气的身影;大红灯笼适合高挂,高挂显得庄严,有气派。
⑥每年过年,我家大门口都挂两个大红灯笼,从年头一直挂到年尾,门口就像挂了两个红太阳,有两团火在熊熊燃烧,照得一屋子亮堂堂的,照亮了我们的日子。
⑦大红灯笼有的挂在走廊,有的挂在厅堂,有的挂在道路旁,有的挂在公园里。
⑧每年过年坐车从远方回来,经过市区茶山公园,被两旁行道树上挂满的红灯笼所吸引。放眼望去,两行红彤彤的红灯笼就像两条红色的火龙在燃烧,在奔跑,向着前方逶迤,延伸。当车再转至茶山公园,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柱子上,每一个广告牌上,大红灯笼在高高挂,在迎风招展。大红灯笼一串串,一排排,一行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形成了一片火一般的海洋,火的海洋波涛澎湃,在节日中燃烧,蔚为壮观。
⑨灯笼的种类有很多种,方形,圆形,椭圆形;有纸做的,有绸布做的,有用塑料布等等材料做的。灯笼和红色是绝配,灯笼绝对只属于红色,就像红色只属于新娘。红灯笼里常常配有金色大字,如“福”“金玉满堂”“添丁”“生意兴隆”“中国梦”“中国强”等等字体,赋予灯笼了更丰富的含意。
⑩在古时,灯笼除了装饰,常常还可以用来猜灯作谜的。中秋节和元宵节就是赏灯猜灯谜之佳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是宋朝欧阳修描写元宵节与朋友相约猜灯作谜时的心情,诗句里的赏灯情景,千百年来,依然在人们心目中历历在目。
⑾记得小时候八月十五中秋节,妈妈常常会用纸和竹子糊成一个个灯笼,里间添上一盏油灯,灯笼上少不了附上灯谜让我们猜。我们手中提着灯笼,心里不知有多自豪,碰上谁,谁都可以猜灯谜。常常以猜字为主,猜中了,就把灯笼赏给他,或者可以得到奖品。灯笼里常常附上字谜:一只牛是什么字?(生)一箭穿心是什么字?(必)……那时候的我们只认识几个字,看见猜字,你比我划,斗智斗才,你一来我一去的,常常闹出不少笑话,兴味也大增;如果字猜中了,我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一点也不逊于中了大奖那般的惊喜。趣味的猜字游戏中我们增长见识,对文字自然就多了喜爱和迷恋。
⑿除了猜字,我们还猜谜语:“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我们一会猜是头发,一伙儿猜是是线,最后谜底竟然是“针”,把我们笑翻了。“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有人说芦苇,有人说渔夫,最后谜底原来是荷花。中秋节就这样提着灯笼赏灯猜灯谜,看看手中的灯笼,看看天上的圆月,仿佛我们双手也长了翅膀,驾云而飞,人在星月游……
⒀那时候,除了赏灯猜灯谜,我们还放孔明灯。看着一盏盏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升上天空,仿佛把我们的愿望也送达上天庭,心中就充满无比美妙的遐思和憧憬。
⒁客家人也有做灯酒赏灯的习俗。每到元月年十三这天,年前添丁的家庭一律摆花灯宴灯酒。请灯酒少不了赏花灯。这天的从朝到晚,祠堂里敲锣打鼓震天,烟花爆竹不断,丁家齐齐在这里摆酒请客设宴,各种花灯花样百出,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一片吉祥喜庆,热闹欢乐到深夜。灯酒最精彩的该数是抢花灯这一环节了:灯主出谜语,客人抢答,答对了,就可以抢到一个大红花灯,而且抢答越多,得到的花灯就越多。
⒂灯笼,圆形,红色,里面添一盏油灯。我在心里是这样描绘的:灯笼就是屋子的家,家里围坐一大家人,点着灯,在欢声笑语,在圆满中团圆。
⒃记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幅图: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众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门前的大红灯笼下,宣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里的大红灯笼可以如此诠释的:大红灯笼就是我们国家,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围坐在大家庭里大团结,里面的灯,照耀着我们全中国人民,照耀着我们世世代代,昌盛繁荣,红红火火的生活下去……
⒄从更广大含义来说,圆形的地球也是个大灯笼,太阳光就是灯笼里的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全人类聚在这个圆灯笼里,大红灯笼里永远光明,和平,美满!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9.请概括文章围绕“大红灯笼”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放眼望去,两行红彤彤的红灯笼就像两条红色的火龙在燃烧,在奔跑,向着前方逶迤,延伸。(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红灯笼一串串,一排排,一行行,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形成了一片火一般的海洋,火的海洋波涛澎湃,在节日中燃烧,蔚为壮观。(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一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请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篇选文和吴伯箫的《灯笼》在写作思路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