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本试卷总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楷(kǎi) 彷徨(fáng) 轻捷(jié) 深恶痛绝(wù)
B.弄堂(nòng) 选聘(pìn) 元勋(xūn) 气冲斗牛(dǒu)
C.无垠(yín) 赫然(hè) 涉猎(shè) 鲜为人知(xiǎn)
D.挚友(zhì) 衰微(shuāi) 明朗(lǎng)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出人头地 郑重其事 讳疾忌医 人才倍出
B.名副其实 莫名其妙 无所事事 再接再励
C.永往直前 语重心长 精神矍铄 无边无垠
D.甘拜下风 首屈一指 别出心裁 谈笑风生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诸葛亮的一生。
B.“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老人的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群众义愤填膺。
C.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
C.《金色花》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泰戈尔写的。
D.很多人热衷于用微博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乐此不疲。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B.“啊,谢谢老天爷!”小鸭舒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孙权劝学》选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纪传体史书。
D.《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现代女作家萧红,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7.名著阅读。(8分)
根据小说《骆驼祥子》填写下面表格,完善主人公祥子的社会关系档案。
8.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某校七年级(6)班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60字左右)(4分)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你的帖子:
(3)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不超过100字)(4分)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在长沙少驻,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闻先生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犹贤博弈斋”。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一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唐诗。
④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用毛边纸特制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就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⑤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义、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⑥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绘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届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先生说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⑦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届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有删改)
9.文章第①段说“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这里所表达的闻先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3分)
10.文章第①段和第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4分)
事例一:
事例二:
11.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12.汪曾棋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一多的赞赏?(3分)
13.本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答出三点即可)(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总之,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署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莱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到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的整个人格吗?
14.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4分)
15.有人认为文中第①段主要写了作者对老舍先生作品的迷恋,与标题“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不符,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16.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2分)
17.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只有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③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训子帖》)
【注】
①膝下:指父母跟前。②汩(gǔ):沉,淹没。③忝(tiǎn):辱没。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然今遣汝者 (4)力改故习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20.【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2分)
三、习作(70分)
22.按要求作文
生命中什么是可贵的?
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将题目《是可贵的》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少于500字;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彷”读作páng;B.“弄”读作lòng;D.“锲”读作qiè;故选C。
2、D
【解析】
A.“倍”写作“辈”;B.“励”写作“厉”;C.“永”写作“勇”;故选D。
3、D
【解析】
试题分析: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用在这里不恰当。
4、C
【解析】
试题分析:“《金色花》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泰戈尔写的”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作者”或“写的”。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