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讲义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11日
资源编号 20156

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讲义

2021-10-16 六年级上册 0 2,07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讲义

 重点易错字读音

柏林(bó)   后备役(yì)  咔嚓(kā)(chā)  嗤笑(chī)

 多音字

bó(柏林)

bǎi(松柏)

jìn(尽头)

jǐn(尽管)

qí(奇特)

jí(奇数)

jiǎ(不假思索)

jià(暑假)

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本节课重点字词

缓慢  健壮  虚弱  咔嚓  嗤笑  可怜  寂静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神志不清

 词语释义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嗤笑:讥笑。

健壮:强健。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近义词

缓慢—迟缓    健壮—强壮    平静—寂静    停顿—暂停

虚弱—孱弱    沉思—深思    大概—可能    嗤笑—讥笑

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反义词

缓慢—迅速    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    显然—模糊

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    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词语搭配 –

(健壮)的男子  (头发灰白)的老兵  (虚弱)的老妇人   (奇特)的举动

 作者简介

奥莱尔,美国女作家、记者。她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

 课文内容精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后备役老兵在自己三个儿子战死后,自己又要上前线,在送因此而疯的妻子去疯人院的火车上遭到小姑娘的嗤笑的故事,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们心灵的沉重打击。

 课文结构图解

 写法探究

蓄势和铺垫

“蓄势”是指隐忍不发,让读者进行各种猜想,直至叙事结尾才告诉读者,俗称“抖包袱”,最后会 有“原来如此”的感觉;“铺垫”是指水到渠成,作者将事情的真相已经一点点地告诉了读者,只要仔细阅读,最后会有“果真如此”之感。本文前面有多处铺垫: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难以捉摸的数数 “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有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为下文老兵说岀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作了铺垫,令读者豁然开朗。

 品味语句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赏析】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赏析】反复出现的作用是:①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②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③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赏析】两个小姑娘不问缘由地随意嗤笑老妇人,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4.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赏析】这是文中第一处“静”,此处的“平 静”主要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表现。

5.“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赏析】这是战时后备役老兵说的话,其中“他 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这个称呼更直指人心,把他们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疑。

6.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赏析】“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难点解析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上发生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

答:以“在柏林”为题目,一方面,揭示了文章的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以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的一节车厢里发生的小事来折射柏林大的社会环境,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们心灵的打击。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答: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3.结尾处写车厢里“静得可怕”与第1自然段“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相同吗?

答:不相同。第1自然段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神的震慑力,是外在的,而结尾处的“静”触动的是每个人的心灵,具有震慑人心的作用。“静得可怕”和“平静”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小说中唯一直接流露作者情绪的描写,发人深省。此刻,车厢里的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考试热点

《在柏林》一文的写作特色是考查重点。

…………

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讲义下载: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六年级上册 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讲义 https://www.0516ds.com/2015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