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4.《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知识,会背诵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作者感情。
- 品味诗歌语言,学习借景抒情手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展示课题及每首诗的题目),逐一进行学习并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简介四首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或登山望海,或驾舟扬帆,或赏花观鸟,或咏春悲秋,无不用凝练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图画,唤起我们心底的美好情怀。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知识,会背诵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作者感情。
- 品味诗歌语言,学习借景抒情手法。
二、学习过程
【资料助读】
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诗歌一:观沧海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或许通过我们今天对他的《观沧海》这首诗的学习,你会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还是先走进我们的【资料助读】这一环节,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资料助读】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此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伐乌桓,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原的宏愿。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
学习诗歌,能准确流利地读诗歌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就进入“朗读诗歌”这一环节。
2.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二节拍)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课堂小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碣石( )耸峙( )萧瑟( ) 澹澹( )
幸甚至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东临: 耸峙: 澹澹: 次: 断肠: 天涯:
3.细读诗歌,理解内容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一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秋是悲凉的,而曹操《观沧海》里的秋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明确:诗人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虽是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精读诗歌,学习写法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抒发感情的方式:(1)把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2)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抒发的感情:“诗言志”,诗人写沧海,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借鉴】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5.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请选出诗歌中你喜欢的语句,做赏析。
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7.背诵默写,积累运用
(1)盛夏时节,美丽的博斯湖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2)此诗中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运用虚写手法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李白,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小都是背诵着他的《静夜诗》长大的,我们一起背一下,谁还能背诵他的哪些诗呢?学生展示
《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还是先走进我们的【资料助读】这一环节,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学习诗歌,能准确流利地读诗歌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就进入“朗读诗歌”这一环节。
2.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前者按音节来划分,后者按意义来划分,是二二三节拍。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细读诗歌,理解内容
(1)第一句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杨花、子规。
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诗人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就已走了很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对友人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 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4. 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还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牵挂关切的思想感情。
5.背诵默写,积累运用
(1)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本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三:《次北固山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大多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常常很长时间不能回家,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而且以一句哲理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还是先走进我们的【资料助读】这一环节,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资料助读】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学习诗歌,能准确流利地读诗歌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就进入“朗读诗歌”这一环节。
2.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言律诗,二二一或者二三节拍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细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 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1)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句首加以强调;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不仅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那几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悬:不仅突出了江面的宽阔,还突出了潮水的气势。
阔:不仅表明帆高,而且还很大气。
写法借鉴:1.脉络分明,结构严谨。2.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5.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6.背诵默写,积累运用
(1)《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四:《天净沙·秋思》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还是先走进我们的【资料助读】这一环节,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资料助读】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学习诗歌,能准确流利地读诗歌是第一步,下面我们就进入“朗读诗歌”这一环节。
2.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细读诗歌,理解内容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2)哪句话直接点明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3)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孤寂愁苦之情。
4. 精读诗歌,学习写法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白描手法,言简意丰。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6.背诵默写,积累运用
(1)《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示例: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教案下载: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