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8日
资源编号 100061

专题07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2025-05-18 语文 0 40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5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专题07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节选)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③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 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教育。

④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⑤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把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

2.选文第___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___自然段写得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母亲“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句话既表现了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也表现了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

B.文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愤怒之情。

C.本文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在苦难中保持着传统美德的伟大母亲形象,更让读者理解了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与延续。

D.本文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

5.选文的主要抒情方式是( )

A.通过内心独白直接抒发感情 B.把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

C.把情感融入对人、事的描写中 D.围绕一条主线抒情

二、阅读。

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光闪闪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馋;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女主角开始唱了。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近在咫尺,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作者:叶君健 选自《天安门之夜》有改动)

6.梳理全文,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概括看戏过程 如何用大海作比喻
剧场里挤满了人
演员们开始登台表演
女主角的歌舞进入高潮 潮在涨

7.请谈谈第①自然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读短文第②——⑤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场面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结合原文和两则资料链接,谈谈你对文末画“______”句子的理解。

资料链接1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享誉世界,但在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1959年,梅兰芳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6岁高龄,排演了生命中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资料链接2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等艺术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1959年根据同名豫剧移植而来。该剧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西夏进犯中原,穆桂英年过半百,念及国家危亡,重着铠甲,再点众将,率领杨家将出征抗敌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⑪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⑫“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⑬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无声无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文章,赏析下面句子。

(1)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请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肆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變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

参考答案

1.母亲为我们的衣食操劳 母亲用心招待客人 母亲热心帮助亲友邻居 动乱时期母亲想办法渡难关 母亲筹款送我上学

2.① ③ 第①段写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日夜操劳,突出了母亲勤俭持家,爱干净的品质;第③段写出了动乱时期,母亲为了儿女想尽办法渡难关,突出了母亲的坚强,不惧困难的品格。

3.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4.B 5.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语文 专题07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10006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