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单元(统编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20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A)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B)(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农业景观;从热闹非凡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名片”,zhāng____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如何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传承弘扬,源头活水就在于文化的精神指引。这样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让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和找寻到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正是由于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因此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拥有了今天举世zhǔ___目的成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āng显( ) 举世zhǔ目( )
(2)A处应填的标点是______,B处应选的词语是______。
(3)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句子写出来。
2.(8分)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____________,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6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拟定于下周四16:00在博雅厅开展“读经典·咏诗词”活动,届时将邀请我校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葛老师为大家开设一个讲座,品味古诗词之美。
(1)在讲座过程中,葛老师提到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雨”,准备请同学们把写“雨”的古诗编辑成集,请你帮助他们积累两句含“雨”的完整诗句。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讲座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有一同学向葛主任提问:“葛老师,您好!我觉得古诗词距离今天太久远,与当今时代脱节了,读起来又不大好懂:我们现在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那么您认为我们再抽出时间读古诗词,是否值得?意义又何在呢?”假如你是葛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4.(8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所著的《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______。
(二)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2)结合选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和以下材料,说说对《蒹葭》的主题可以有什么新的理解?
从古至今,人们对《蒹葭》的主题解读就莫衷一是,《诗序》说:”《蒹葭》,刺(斥责、指责)羹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
(3)结合选段中画水浪线的句子,说说做学问当如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分)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②榜:划船。
【乙】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①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②,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注释】①尤绝者:风景特别美的地方。②龂龂(yín yín)然:争辩的样子。
5.(2分)下列是对【甲】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被贬永州称为幸事,诗人正话反说,抒发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B.颔联中“闲依”记录了诗人闲散之态,“偶似”则是诗人自我安慰之语。
C.尾联写诗人高歌,这份闲适让诗人心胸旷达,对不幸遭遇不再耿耿于怀。
D.纵观全诗,诗人身处困厄之境,却抒写闲适之情,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6.(2分)发挥想象,描述“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的生活场景。
7.(4分)参考提示,完成表格填空。
文言词语 | 方法 | 解释 | |
得其尤绝者家焉 | 重要语法:词类活用 | A | |
盖其流甚下 | 积累迁移法 | 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 B |
咸以愚辱焉 |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 C | |
而适类于予 | 查阅词典法 | ①往、至;②舒适;③相当,相合;④正好、恰好。 | D(填序号) |
8.(2分)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名莫能定
A.潭西南而望 B.乃记之而去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3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三处。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1.(3分)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小语:我发现材料中的诗文都和永州这条小溪有关,我很好奇,柳宗元为什么要将小溪的名字改成“愚溪”?难道溪水还有愚笨和聪明之分吗?
你:这应该是柳宗元有意为之,从他的《愚溪诗序》(节选)中推断改名的原因有二:①“______”;②“ ______”。
小语:愚溪风景秀丽,有小丘,有泉,有亭,还有嘉木异石,柳宗元虽是触罪被贬,但他还是很喜欢这里的。
你:柳宗元虽然在永州生活很闲适,但他用“愚”来命名溪、丘、泉、沟、亭、岛等山水奇景,隐含着诗人③______的情感。
(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②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③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④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⑤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⑥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材料二
①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②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③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______。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④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12.(4分)(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
D.“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13.(1分)把材料二横线处的句子补写完整,使文意贯通。
14.(3分)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具体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
(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培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培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斛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培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15.(4分)阅读文章第③至第⑦段,将作者漫步深巷看到的“墙”图的字母按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到下列对应横线上。
A.细雨湿雾图 B.红砖青石粉墙图 C.生命栖息图 D.老墙岁月图
(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
16.(2分)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7.(2分)文中第⑦段引用岳飞的小诗《花桥》有什么作用?
18.(3分)全文巧妙融合多种表达方式,请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并品赏其表达效果。
19.(3分)结合全文,说说文章开头为什么说“这墙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三、作文(共60分)
20.(60分)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
参考答案
1.(1) 彰 瞩
(2) 分号 巧夺天工
(3)正是由于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句式杂糅,“由于”和“因此”杂糅,应删掉“因此”。)
【详解】(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彰显(zhāng 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举世瞩目(jǔ shì zhǔ mù),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词语运用。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