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26日
资源编号 95998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统编版)

2025-02-26 八年级下册 0 80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5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课《社戏》 

 本课重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二、字音词义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偏僻:偏远而僻静。

行háng辈:辈分。

诚然:确实这样。

蕴yùn藻:水草。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三、主题概述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盼看社戏。写“我”在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期盼。

第二部分:(第5-30段):去看社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第31-40段):戏后余波。突出了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强调“好豆”“好戏”,表达了“我”对那夜经历的怀念。

五、鉴赏品读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是因为那里的人的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③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

2课《回延安》

本课重点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

盏zhǎn:1.小杯子;2.量词,用于灯。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pà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三、主题概述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回延安。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五、鉴赏品读

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诗人长大成人,因此,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根和树梢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诗人,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这首诗也运用了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①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②选取有代表性的老人、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③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①用“换新衣”表示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使形象更加鲜明,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②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诗人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联想到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对延安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这样写不是打标语、喊口号,诗人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和说教之感,而是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诗人并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①“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②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能舍得呢?因此,诗人采用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3课《安塞腰鼓》 

本课重点

一、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其代表作《羊想云彩》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

瞳tóng仁:眼珠。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渺远:遥远。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五、鉴赏品读

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愿望。

4.关于本文的主旨,应该怎样理解?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多重见解: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达想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些束缚和羁绊的力量。

③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④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

4课《灯笼》

本课重点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

二、字音词义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斡wò旋: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褪tuì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熙xī熙然: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9599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