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2.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
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
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
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4.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 )
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
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时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自己在死后留下无字碑,任人评说。武则天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那么,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执政时期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7.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8.“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住宅区和商业区
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既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9.《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10.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
A.黄巾起义,东汉名存实亡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D.黄巢起义,唐朝走向灭亡
11.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缝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得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
A.黄巢起义军灭亡了唐朝 B.黄巢起义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 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
12.“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下图)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从材料中得知( )
A.五代十国的皇帝都是武将出身 B.五代十国时期君臣关系非常紧张
C.南唐高官韩熙载崇尚开宴行乐 D.南唐时期的权臣大都没有野心
13.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4.据下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15.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上述内容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B.显示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为研究吐蕃社会发展提供资料
1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多种文化的交流汇聚,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下列史实()
①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②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③马可 ·波罗游历中国 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下图所示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文化互鉴、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8.以下两位唐宋名家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说明()
A.国家命运影响文学作品 B.传世佳作均出自乱世
C.唐诗宋词应属可信史料 D.诗词不具备个人情感
19.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D.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
20.《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黄河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材料二 《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代国计的富足是后世所公认的。
——摘编自王寿南《隋唐史》
据《通典》所说,隋初大量农民在土地被兼并以后成为豪室的私附,大土地所有制发达。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仍较重,并非“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摘编自齐陈骏《关于评价隋文帝杨坚和“开皇之治”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隋代全国耕地面积、全国户数、官仓储备的几组数据:
(1) 依据材料一,将手绘地图补充完整;并说出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位学者对隋代的评价,并指出造成这种评价差异的因素(至少写一点因素)。(3分)
(3) 根据材料二,找出两项证据印证王寿南对隋代的评价。(2分)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项目中的任意一组数据做解释。 (2分)
【示例】
项目三:隋炀帝时官仓储备越来越充实。
解释:得益于中央集权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辛勤劳动。
22.(10分)隋唐通过创新开创了繁荣、富强的盛世景象。完成以下问题,你对这个时代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制度创新]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王洽是王导的儿子,《晋书》记:“(王洽)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西晋中央官职)”。隋朝建立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通典》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其功德行能(人的品德和能力)有昭然者乃擢(提拔)之。”
材料二: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如图)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例如,吏部负责选用、考核官吏。
[技术革新]
材料三:
材料四:隋文帝在位期间,人口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文献通考》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元次山集》(史书)记:“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国家粮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开拓新路]
材料五:
材料六: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教材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上有什么不同?(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创设“三省六部制”对中央政府的影响。(2分)
(3)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隋唐时期粮食多到“陈腐不可较量”原因。(2分)
(4) 结合材料五、六及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在加强国内及国际不同地方相互联系上做出的贡献。(2分)
(5)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原因。(答出两点即可)(2分)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统一的意义。
根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及所学可知,“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是隋文帝的历史功绩,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混南北为一区”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的迅速发展问题,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的,与隋文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