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寒假八年级语文下册自学提升讲义
第07讲《礼记》
一、文学常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为题,不仅提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二、字音字形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旨(zhǐ) 弗(fú) 选贤与(jǔ)能
兑(yuè)命 学学(xiào)半 天下为(wéi)公 修睦(mù)
矜(guān) 寡(guǎ) 货恶(wù) 有分(fèn) 不必为(wèi)己
三、课文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虽有佳肴 佳:美好的。肴:带骨头的肉。
2.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甘美的味道。
3.虽有至道 道:道理。
4.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理解不透。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反躬自省。
6.然后能自强 强:勉励。
7.教学相长也 相:相互。长:促进,提高。
8.虽有佳肴 虽:即使。
9.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10.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12.其此之谓也 其:表示推测语气。
13.学学半 学:教。
14.学学半 学:向别人学习。
15.不知其旨也 其:它的。
16.大道之行也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17.天下为公 为:是,表判断。
18.讲信修睦 修:培养。
19.亲其亲,子其子 亲: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子:以……为子。
2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21.男有分,女有归。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
2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wù):憎恶。
23.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兴:发生。
24.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兴起。
25.故外户而不闭 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26.是谓大同 是:这。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二)通假字
1.《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兑命》曰 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3.选贤与能 与:同“举”,选举,推举。
4.矜、寡、孤、独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一词多义
1.学 学学半 通假字,同“敩”,教导。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2.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3.亲 不独亲其亲 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 名词,亲人。
4.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 名词,子女。
5.独 不独亲其亲 副词,仅,只有。
矜寡孤独 名词,老而无子。
6.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动词,杜绝,闭塞。
故户外而不闭 动词,关门。
7.修 讲信修睦: 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长。
8.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雕刻。
天下为公 是。
不必为己 为了。
9.能 选贤与能 能人。
能以径寸之木 能够。
10.分 男有分 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长度单位。
11.归 女有归 女子出嫁。
归来见天子 回。
12.谓 是谓大同 叫做。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
13.兴 谋闭而不兴 发生。
水波不兴 起。
14.故 是故谋闭而不兴: 因为。
故外户而不闭: 所以。
15.乱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16.于 货恶其弃于地 在。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从。
(四)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
善:古义:好。今义:善良。
3.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
5.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6.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7.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8.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9.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10.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五)词的活用
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5.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6.使老有所终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7.壮有所用 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8.幼有所长 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9.选贤举能 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 “……也”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
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六、课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
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七、核心理解
虽有佳肴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6.《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7.礼记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陈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章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大道之行也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6.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八、课文主题
《虽有佳肴》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写作特色
虽有佳肴
1.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十、理解性默写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虽有佳肴》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
5.《大道之行也》中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上最高的理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道之行也》中说明了政权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任何个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了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了“大同”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七、核心理解
虽有佳肴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