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治国篇
一、姚思廉忠烈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代王侑: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值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②唐公:唐高祖起初的封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何以加也(益处)
B.及义旗克京城时(战胜,攻克)
C.思廉厉声谓曰(说)
D.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下(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见 者 咸 叹 日 忠 烈 之 士 仁 者 有 勇 此 之 谓 乎
3.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姚思廉的“忠烈”在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___描写与_____________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体现的。
5.细读文章内容,用原文说说姚思廉的“忠烈”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忠义
贞观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①闻,及身殁后,其家卖珠。太宗闻之,乃宣于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必当深理②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间③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浊,未见受财之所,今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终始不渝,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子三人来选,有一匹羸马④,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大蒙赏赉,居官殁后,不言贪残,妻子卖珠,未为有罪。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太宗抚掌曰:“造次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并勿问之。其屈突通、张道源儿子,宜各与一官。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清慎:小心为官,清正廉洁。②深理:认真追究。③承间:抓住空隙。④羸马:病弱的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身殁后 (殁:死)
B.所举者岂得无罪 (举:推举)
C.前后大蒙赏赉 (赉:奖赏)
D.臣窃思度 (窃:偷窃)
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宗闻之 B.必当深理之
C.未见受财之所 D.恐有识闻之
3.下列子朗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卖珠 B.宰相/皆言其清
C.今/弘节为国立功 D.恐有识/闻之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次不思,遂闻此语,方知谈不容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魏征是如何让太宗认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景公问晏子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①,而任之以一种②,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③,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④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节选自晏子《晏子春秋·内篇问》)
【注释】①生:性质,质地。②种(zhòng):庄稼。③餍(yàn):满足。④阿党:徇私枉法。这里指徇私枉法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任人何如(任用)
B.责其俱生不可得(全,都)
C.故明王之任人(因此,所以)
D.此任人之大略也(谋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任 人 之 长 不 强 其 短 任 人 之 工 不 强 其 拙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晏子将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进行类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之道。
5.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晏子的用人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④,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太子少师:负责监护、辅导太子的官。③萧瑀(yǔ):字时文,唐朝初年大臣。④中书内省:官署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谓无以加 而山不加增
B.朕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C.向者辨之未精也 眈眈相向
D.数延见 扶苏以数谏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 以 弓 矢 定 四 方 识 之 犹 未 能 尽 况 天 下 之 务 其 能 遍 知 乎!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概括唐太宗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与:在其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所谓之不祥也(殆:大概)
B.曷为不祥也(曷:怎么)
C.如虎之室(如:好像)
D.乃若此者也(乃:就是)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召晏子而问之曰”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何陋之有
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D.马之千里者
3.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帝置酒洛阳南宫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②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仁而敬人,项羽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上:尊指刘邦;③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置酒洛阳南宫 (安排)
B.给饷馈 (提供)
C.夫运筹帷幄之中 (大丈夫)
D.群臣说服 (通“悦”,高兴)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商於子论治国(宋濂)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过矣 (犯错误)
B.商於子不说(说话)
C.比至国(等到)
D.盖商於子之功也 (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B.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商君立有间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而治者乃愚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治国有常
(一)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①,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干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虻,虫咬。
(二)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荀子·王制》)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 常:规律
C.莫若惠之 惠:恩惠 D.君子安位 安:安居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者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其所知 ②吾无观其馀矣
C.①不宜则废之 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 ②此之谓也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器械不可因也 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 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 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 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而循俗未足多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杨景行传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佑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①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发擿②奸伏,郡无冤狱。金溪县民陶甲,厚积而凶险,尝屡诬陷其县长吏罢去之,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陶遂暴横于一郡。景行至,以法痛绳之,徙五百里外。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景行急按之,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由是豪滑屏迹,良民获安。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③;所去,民皆立石颂之。以朝列大夫致仕,年七十四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九》,有删节)
【注释】①刬chǎn,同“铲”。②擿,(tì),揭发。③惠政,爱民的政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后文“穿井以饮”推断,“不知井饮”中的“井”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挖井。
B.“细民赖焉”中的“赖”意思是耍赖、不讲道理。
C.“一不顾”与《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的“一”意思相同,为全、一概。
D.“致仕”意思是将官职退还给朝廷,古代指官员退休。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劝民斥腴田以膳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B.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C.厚积而凶险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D.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景行的“惠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李祯列传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礼部主事,三迁顺天府丞。十八年,洮、河有警,极言贡市非策,因历诋边吏四失。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户部郎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贡事偾①,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俱被劾。廷臣议战守,章悉下兵部。祯等言:“今所议惟战守封三事。封则李宗城虽征,杨方亨尚在。若遽议罢,无论中国数百人沦于异域,而我兵食未集,势难远征。宜令方亨静俟关白②来迎则封,不迎则止。我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之。且朝鲜素守礼,王师所屯,宜严禁扰掠。”而疏内言志皋、星当去。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志皋自是不悦。有欲即用为尚书者,志皋以故憾,阴沮之。而张位、沈一贯雅与经略邢玠、经理杨镐通,亦不便祯所为,言祯非将材,惟萧大亨堪任。帝不听。甘肃缺巡抚,祯以刘敏宽名上。给事杨应文言敏宽方坐事勘,不当推举。帝以诘祯。祯言:“前奉诏,敏宽须巡抚缺用,臣故举之。”帝怒祯不引罪,调之南京。后考察,南京言官拾遗及祯,遂命致仕。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复引疾,不俟报径归,帝怒,竞夺祯职闲住。未几卒。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偾,失败。②关白,日本天皇成年后,辅助总理万机的重要职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高平知县 (除:任命)
B.臣故举之 (故:所以)
C.祯寻调兵部 (寻:寻找)
D.章悉下兵部 (悉: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B.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C.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D.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是由皇帝直接下诏任命的监狱主管官员,主要负责朝中或宫内的案件。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长官为礼部尚书。
C.“贡市”是中国古代一种贸易,指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D.“引疾”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们辞去官职的一种方式、借口或原因,指托病辞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祯关心国事,积极献策献言。在朝廷大臣讨论对日本应采取的措施时,他曾经上奏,分析形势,陈述利弊,表达了自己反对对日妥协的态度。
B.李祯不畏权贵,为人正直敢言。傅应祯因直言入狱,他不怕得罪皇上,入狱看护;在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都被弹劾时,他也进言应当罢他们的官。
C.李祯树敌众多,幸得皇上保全。在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之时,赵志皋因为旧怨暗中作梗,张位、沈一贯等人也进言说他坏话,然而皇上却没有采纳。
D.李祯委过于人,终致惹怒君王。甘肃巡抚空缺时,他把正在接受调查的刘敏宽的名字报上;在皇帝询问此事时,他把过错推到皇上身上,皇帝把他调往南京。
十一、魏呈润
魏呈润,字中严,龙溪人。崇祯元年进士。三年冬,疏陈兵屯之策:“请敕顺天、保定两巡抚简所部壮士,大邑五百人,小邑二三百人,分营训练。而天津翟凤翀、通州范景文、昌平侯恂并建节钺,宜令练兵之外兼营屯田。”又陈闽海剿抚机宜六事。并议行。明年夏,久旱求言。疏言:“驿站所栽,才六十万,未足充军饷十一。而邮传益疲,势必再编里甲。是犹剜肉医疮,疮未瘳而肉先溃。边报告急,非臣子言功之日。而小捷频闻,躐加峻秩。门客厮养诡名戎籍,不阶而升。悉糜俸料,臣惧其难继也。江淮旱灾。五湖之间,海岸为谷,旧谷不登,新丝未熟,上供织造,宜且暂停。铨法坏于事例。正途日壅,不可不疏通。抚按诸臣捐赀助饷,大抵索之民间,顾奉急公之褒。上蒙而下削,不可不禁饬。”又条陈数策,请大修北方水政。帝皆纳其言,熹宗时,司业朱之俊议建魏忠贤祠国学旁,下教有“功不在禹下”语,置籍,责诸生捐助。及帝即位,委过诸生陆万龄、曹代何以自解,首辅韩爌以同乡庇之,漏逆案。及是,之俊已迁侍讲。呈润发其奸,请与万龄弃西市,之俊由是废。宣府监视中官王坤以册籍委顿,劾巡按御史胡良机。帝夺良机官,即令坤按核。呈润上言:
“我国家设御史巡九边,秩卑而任钜。良机在先朝以纠逆珰削籍,今果有罪,则有回道考核之法在,而乃以付坤。且边事日坏,病在十羊九牧。既有将帅,又有监司;既有督抚,有巡方,又有监视。一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御史偶获戾且莫自必其命谁复以国事抗者。异日九边声息,监视善恶,奚从而闻之?乞召还良机,毋使仰鼻息于中贵。”帝以呈润党比,贬三级,出之外。
(《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邮传益疲 (益:更加)
B.是犹剜肉医疮 (是:这)
C.帝皆纳其言 (纳:采纳)
D.乞召还良机 (乞:乞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御史/偶获戾/且莫自必其命/谁复以国事抗者
B.—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御史偶获戾/且莫自必/其命谁复以国事抗者
C.一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御史偶获戾/且莫自必其命/谁复以国事抗者
D.—官出/增一官扰/中贵之威/又复十倍御史/偶获戾/旦莫自必其命/谁复以国事抗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和斧钺,由天子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可以之代天子巡狩。
B.里甲:明朝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以邻近110户为1里,里中推10户为里长,余100户分为10甲。
C.俸料:朝廷官员除俸禄外,又给食料、厨料等,俸禄中以货币支付的部分则称“俸料钱”。
D.铨法:铨,铨选。铨法是指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古时铨选和科举之事都由吏部掌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抚按诸臣捐赀助饷,大抵索之民间,顾奉急公之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日九边声息,监视善恶,奚从而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呈润关心军务,疏陈营边策略。他不仅提出要挑选壮士练兵以备外患,还指出要屯田以补内需。
B.魏呈润一针见血,剖析弊政之害。他认为撤裁驿站于事无补,冒名军籍、欺下蒙上现象需严加整顿。
C.魏呈润不畏权贵,揭发逆党奸邪。即使是对首辅有意庇护的朱之俊,他亦请求皇上给予弃西市的处罚。
D.魏呈润正直敢言,竭力替人辩解。他批评边境官吏人员冗杂,宦官贪污;并为胡良机求情。自己却因此被贬
…………
参考答案
一、姚思廉忠烈
1.A (A.有误,句意: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加,超过)
2.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点拨: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说的正是他啊!”)
3. (1)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 (2)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