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第02讲 诗歌鉴赏之理解诗歌形象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考点二 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教材连接:分析《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要求感受、理解诗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所寓含的感情。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还可以是物。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无论 是别人,还是景或物,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 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在中考中,这三种形象的鉴赏类试题极易出现。 知识点1 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 的形象。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 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 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 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在折射自己,所以渔 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的一面。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 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 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 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 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 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7.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达了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思想。 知识点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要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 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几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两种要求: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 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 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 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 感的。 几种常见的景物形象 1.送别类 (1)杨柳。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酒。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愁苦类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以致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知识点3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就是这一类型。 中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几种常见的事物形象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写出了梅香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以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文思画意。很多诗中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
笔记栏 |
例1、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杜荀鹤出身寒微,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无人赏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
1、作者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刺’’字不但准确勾画出小松向上冲刺的外形特点,而且把小松 的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也表现出来了;“不识““始道“两个词语则讽喻那些 之人。
例2、
池 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
练习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
(1)本诗首句“并刀昨夜匣中鸣”暗含了作者 _____的雄心壮志。
(2)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本诗第三、四句都写到了易水,但两首诗的景与情并不相同,请加以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水
杜 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
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__________”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__________”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例1、
积极进取(或“奋发向上’’“勇敢向上’’“顽强坚韧\“) 目光短浅(或“不识人才\“)
例2、
(1)分别从形态(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羽毛色彩(转觉鸬鹚毛色下)、叫声(苦嫌鹦鹉语声娇)、特立不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四个方面来写仙鹤之美。(只要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
例3、
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