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考点过关专项训练
专题03 文言文
[内容提要]
(1)《三峡》阅读。
(2)《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3)《答谢中书书》与《拟岘台记》比较阅读。
(4)《答谢中书书》与《水经注》比较阅读。
(5)《与朱元思书》《右溪记》比较阅读
(6)《与朱元思书》《三游洞序》 比较阅读
(7)《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比较阅读。
(8)《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史记·高祖本纪》比较阅读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阅读
(11)《富贵不能淫》《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12)《富贵不能淫》《文山先生全集》比较阅读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吕氏春秋》比较阅读
(15)《愚公移山》《龙门子凝道记》比较阅读
(16)《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
(17)《周亚夫军细柳》比较阅读
真题演练
第一课《三峡》
(一)《三峡》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晴初霜旦 初生牛犊 B.哀转久绝 巧妙绝伦
C.不以疾也 讳疾忌医 D.高猿长啸 拔苗助长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 ,
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①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①然。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关西门正对滟灏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④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匹练:成匹的长幅白绢。②罅(xià):裂缝。③滟濒(hào)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④土人:当地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__
(3)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_______________
(4)方夏秋水涨时 方: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甲文中的春冬之水,说说作者感慨“良多趣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甲、乙两文描写夏水的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答谢中书书》
(一)《答谢中书书》与《拟岘台记》比较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然后溪之平沙①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②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③,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静观微步,旁皇④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⑤之乐有殊,而亦各适⑥其适也。
(节选自《拟岘台记》)
【注释】①平沙:平坦沙地。②旸(yáng):晴。③厌:满足。④旁皇:徘徊。⑤寓:寄托。⑥适:享受。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四时朝暮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关和小渡阅读【甲】【乙】两文,展开以下讨论,请补全对话。
关关:小渡,这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中的水真①___________(特点)啊!
小渡:【乙】文中水富有变化,时而“平沙漫流”,时而“②___________ ”(原文)。
关关:【甲】【乙】两文都提及世人面对景物时的表现,作者对此亦有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看法有何不同。
小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答谢中书书》与《水经注》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②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③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①径:经过。②略尽:在这里是“稍显凋零”的意思。③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一面之交”“饥寒交迫”中三个“交”的意思相同。
B.“晓雾将歇”中“歇”的意思为“消散”,“歇”现在常作“休息”之意。
C.“沉鳞竞跃”中“沉鳞”指水中的鱼儿,“竞跃”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至峡口百许里”中“许”表约数,“左右,大约”的意思。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语段分别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与朱元思书》
(一)《与朱元思书》《右溪记》比较阅读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2.根据下面表格提示,请你对加点词语进行释义。
方法 | 联系内容 | 释义 |
课内迁移 | 山气日夕佳 | (1)佳木异竹( ) |
语境释义 |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 (2)合营溪( ) |
关联成语 | 莫名其妙 | (3)不可名状( ) |
查阅字典
|
若:①你,你的;②像,好像;
③假如,如果; ④乃,才; ⑤此,这个;⑥至,至于(《古汉 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
(4)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后,小如和小通进行了下面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内容。
小如:文人笔下的水有相同点,《右溪记》“洄悬激注”和《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都表现了水之湍急。
小通:是的,我还发现两文的水都有(1)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分别从“(2)
________________“和“(3) ________________”可以读出两位作者从正面直接写水的共同特点。
小如:这两篇文章都是借景寓志的美文,《与朱元思书》寄托了(4)________________;但《右溪记》寄托的情感我却理解不了。
小通:你可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比如“怅然”一词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右溪(5)
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进一步可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作者年轻之时因被朝廷搁置,长期闲赋,“怅然”一词还隐藏着(6)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二)《与朱元思书》《三游洞序》 比较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三游洞序》①(节选)[唐]白居易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②刈翳,梯危缒滑③,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④,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⑤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
【注释】①作者与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简三人同游西陵峡口北岸岩洞,这篇序文即为此次游览时所作。白居易此时因得罪权贵,被贬。②芟芜:割倒杂草。③缒滑: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④未:未时,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今晚上七点到九点。⑤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学习活动一:明文中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C.斯境胜绝 沿溯阻绝
D.但水石相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酒 酣 闻 石 间 泉 声 因 舍 棹 进 策 步 入 缺 岸
学习活动二:理文中图
3.阅读《三游洞序》,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三:赏文中景
4.仿照示例,请用“一字赏美景”的方法,欣赏《三游洞序》的奇山异水。
【示例】我用“幻”字,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忽而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虚实相生,如人到了梦幻之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
我用“_______”字,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四:感文中情
5.《三游洞序》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奇山异水,但两文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贴士:我国古代优秀的写景散文以“山川之美”作为基本描写对象,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或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达到写景与写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要多关注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课《记承天寺夜游》
(一)《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比较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同是描写月色,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沙湖①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②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③玉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往求疗
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C.而颖悟绝人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与之同游清泉寺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流》)
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
第一课《三峡》
(一)《三峡》阅读。
1.郦道元 2.A 3.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4.一是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5.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